今天所指“收缩的城市”,主要是工业化后期,由于去工业化、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原因,使某些地区城市人口减少,经济活动衰退。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最近以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4个国家的都市区域为例,对“收缩的城市”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指出了三个成因。
一是去工业化。制造业的萧条,失业加速了城市人口外流和内部“空心化”。
第二是郊区化。在美国,“收缩的城市”地处大区域的核心地带。城市边缘区域凭借廉价的土地和开放的空间而备受制造业的青睐,导致郊区逐渐代替中心城市。
第三是政治、经济体制转型。受苏东剧变影响,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多数城市人口数量锐减、经济下滑、工业停滞甚至结构转型,城市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收缩。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认为,为了避免中国未来有可能出现区域性城市群的萎缩,中国的城市规划要未雨绸缪,做好准备。
(原载今日《人民日报》,作者吕鸿宦翔,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