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保护面临两大瓶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兰花专家组亚洲区委员会主席罗毅波介绍,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兰花保护面临两大瓶颈。一是,缺乏法律依据。尽管兰花所有的种类均被列入《华盛顿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但在我国野生兰科植物尚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对管理和处罚非法采摘、贸易等行为缺乏法律依据。在祖国宝岛台湾、日本、韩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兰花均被立法保护。
其次,整个兰科植物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匮乏,导致保护无门。比如,春兰是我国传统观赏兰花,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但已历经多次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由于对春兰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了解不够,对居群数量、分布以及遗传结构等研究尚属空白,研究人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对濒危级别准确认定,也不知该采取何种保育措施。
兰花经济价值不容小觑
兰花具有“世界语言”,是高等植物中种类最多的家族之一,全球约有2.5万种。专家认为,兰花不仅观赏价值高,经济价值也不容小觑。比如,香荚兰被誉为“香料皇后”,香草冰淇淋中的香味以及一些护肤品、香烟、饼干、茶叶等高档用品的配香原料均由它调制而成,天麻、铁皮石斛等药用价值高。在一些热带地区,兰花种植已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辰山植物园副园长黄卫昌指出,在祖国宝岛台湾,兰花已成为发展精品农业的一面旗帜,成为不少地方的特色产业,出口形势喜人。“保护得当,规划科学,兰花产业的市场空间很大。”他介绍,中国的兰花资源集中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多方支援。为此,本届国际兰展“上海倡议”提出,呼吁经济发达地区和有意向的企业“生态扶贫”,对兰花等濒危植物进行保护认领,加快兰花的研发利用,以兰花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拓展当地特色产业。
植物园应成“爱兰之家”
赏兰之美丽,闻兰之芬芳,多姿多彩的兰花世界,引来众多游客,辰山植物园人气大增。不过,专家提出,植物园并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游玩场所,更多的作用是教育和科普。
美国兰花协会秘书长桑德拉女士建议,应充分发挥兰花协会的作用,协会与植物园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在科研、人才、资源上实现共享,共同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意识。“让市民读懂美丽兰花背后的故事,植物园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做好园艺展示,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兰花,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黄卫昌说。
罗毅波认为,举办国际兰展,是辰山植物园打造兰花特色的关键一步,但关键还要可持续发展。他建议,植物园要成为兰花爱好者之家,比如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会搜集当地的兰花资源,在植物园搭建的平台里分享、交流,有利于科研人员掌握兰花分布情况;而植物园也能通过爱好者传播科学的种植、保育方法。比如,某地山上的春兰已被挖完,植物园繁殖了一批,可委托爱好者重新种回到山上,但如何防止再破坏,就要依靠当地爱好者的力量,依靠更多的民间资源护兰。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