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种稻的,稻草不叫“稻草”,而叫“稻柴”。“柴”字响亮。“稻柴扎肉”四个字,都读入声,声声扎劲、字字铿锵;若改成“稻草扎肉”,劲道就欠缺了许多。
稻柴扎肉是大锅烧的好,尤以冬天开河时,工地食堂烧的最香。近午时分,汗已经出枯;进村一闻肉香,肠鸣就更加忙起来。午饭有稻柴扎肉,出工时就晓得的,存着这念想在河沿奔上奔下,一上午脚头都是轻快的。难得吃肉,何况还是稻柴扎肉呢!
师傅烧扎肉很用心,桂皮茴香、黄酒葱姜自不必说,连稻柴都要选过。稻柴地铺上有的是,他却不用。他要去打谷场,往柴垛里抽新鲜的稻柴。他还要剥去稻柴外壳,留下青韧的草茎。这样扎起的肉,烧出来才有清香。
肉的分量都很准足。有这么长的稻柴,多碎的肉都扎得起来。不要嫌你那一扎里,有一小块三角形的肉皮,或一丁拇指大的肉膘,那正是分准量足的意思。这一餐开饭后,偌大的场地上都没人说话,人人都在心里品咂那一口肥膘的爽滑,精肉的酥香。吃完后抬起头来,人人都是双唇油亮、两颊泛光!
稻柴有功。因为肉汁好,稻柴没人会丢。解开柴结后,第一手就是吸那草芯里的肉汁;也不怕当成甘蔗,嚼得丝丝有声。那肉汁,红亮肥厚,异香四溢,在阳光下尤其好看。用它淘饭,粒粒大米都是亮晶晶的。有精打细算的伙计,中午就用这肉汁过饭,却把扎肉藏起,晚上取出一瓶“手榴弹”来,坐在地铺上,咪一口酒,尝一口肉,一直吃到两眼昏花才倒头睡下。这种用酒肉滋饱的汉子,第二天上河滩,脚劲必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