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五日《东方早报》报道,上海市教委表示,将在全市幼儿园开展上海乡土文化教育,加深儿童对上海方言的感知。纠正对方言的驾驭能力的每况愈下。
方言“保留了一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针对青少年方言能力下降,上海市出台沪语教学,意义非常积极。
可站在全面发展、生活教育的高度,我还是认为,搞专门化的“课程崇拜”未必可取。 语言这种东西,本是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存在,社会交际工具,它的最好的舞台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和社会。只有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聆听到的语言和鲜活文字,因为浸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韵味,才更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和模仿兴趣,才会有更乐观持久的学习动力,唤醒孩子们内在的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族群认同感。
遗憾的是,如今属于孩子的生活时间和社会历练机会,非常少,接触方言的机会更少。如果我们想真正将孩子的方言能力提高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放飞孩子,多一些社会化机会和探索。比如多和长辈接触、聊天等,多接触会说方言的邻居,多在胡同弄堂里玩耍逗留等。
反言之,就算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说方言,只要现实生活中的方言氛围不够浓郁,缺乏其生存的基因和土壤,孩子已经学会的方言,仍会被“吃”掉,失去它的生命力。这是语言习得能力的必然。我们违背不了。
如果我们在搞好沪语教学的同时,也能在教育社会化、生活化方面,多一些货真价实的探索和努力,真正让孩子“沉”到生活深处,要比单一性的“课程崇拜”更有意义,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