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大婚。喜宴上少不了酒。新娘新郎各持一小小酒杯,身后跟着伴娘伴郎,手握一瓶酒。配合默契。一杯酒往往要过一桌子人,蜻蜓点水,然后接下一桌。一桌一桌打通关。喝喜酒不可能尽兴。有男闺蜜长吁短叹,此后少一个腹心相照的死党,这顿酒不喝好怎么行,不足以抒发彼此复杂情感呀。大家点头。挨到宴席结束,人人有欲表达肺腑内容,万语千言于胸中翻腾,众人盯牢一对新人,只笑不语。新郎刚才几十桌喜酒打通关,一场下来,即使最小酒杯,此刻已是足底腾云。趁势做顺水人情。新娘嗲一句,我去去就回呀。当然只是一句敷衍。一群人径直开拔常去的某酒吧,打算尽醉方休。临出门,闺蜜妈妈追出来,叮嘱再三,囡囡呀,嫁人了,不能尽由着自己小小性子,翻天覆地地作,懂吧?边说边红了眼睛。
想起幼时看邻家嫁女。头天半夜便忙活开了。太原人讲究子时(半夜十二点整)燃放炮竹,预示第二天诸事顺风顺意。女方家只能响三声。坊间说法,嫁女鞭炮声多过三响,便不合习俗。究竟什么习俗,我始终没弄懂。第二天正式出嫁。其实只不过是隔了一条街——新郎新娘两小无猜,真正青梅竹马。为彰显隆重,男方迎亲队伍,往往要刻意绕道而行,七拐八绕,远远地来了。新娘这边早早有人门外守候,发现动静,即刻禀报。几乎就在同时,屋里传来哭声。曲高和低,干啼嚎啕。像早已排练过的情景喜剧。我那时三四岁,挤在人群中,满脑门困惑。哭啥呀?边上老人讲,女孩出嫁,不哭不吉利,懂吧,哭得越凶,大家欢喜,这样才能给娘家留下金银豆子。匪夷所思。再看街坊四邻,个个眉开眼笑,满面喜气。边笑边夸赞,啧啧啧,这姑娘多少好,瞧瞧哭成个啥,真孝顺。几岁小人儿愈发胸闷,心里想,等下有糖吃了,多好的事,为啥要哭?那哭声撕心裂肺,场面凄惨。小人儿忽然心里一阵恐惧,奔去找爸爸,问问究竟。答,姑娘出嫁,日后难得回娘家,所以哭。可明明只不过三五分钟路程,回娘家根本易如反掌呀。横竖拎不清。
长大后常参加喜宴,渐渐体味到“哭嫁”的意义。不管场面如何幸福温馨,眼泪不能自控。境由心转,喜极而泣。成长不仅只是年岁递增,岁月留下五味痕迹。酸甜苦辣,杂陈人生况味。天空日月,山川草木,人生如行路,或缓或急,渐渐走出繁花风景。忽然有了答案。胸中豁然。
前不久,参加表姐喜宴。舅父母一双眼睛从头红到尾。他们在宴席上笑得合不拢嘴,眼角有泪光点点。背过人去,泪眼婆娑,泫然欲泣。早前嫁女是女儿哭,哭自己出嫁后不能尽心尽责,照顾父母;现在嫁女换父母哭,哭女儿离开家,离开妈妈照顾不好自己。心中感慨。嫁女审时度势,程序与时俱进。由下到上的惦记,衍变成由上而下的痛惜。这在大都市中愈发流行,成为一种“时髦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