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博物馆斥巨资收购的曾经坂本五郎旧藏之“骨灰级”青铜重器“商代晚期小臣X方卣”与公众见面。上海博物馆素以青铜器收藏和研究名重海内,这件国宝重返故土,为上博的古代青铜器陈列又增添了一个崭新的亮点。
早在2003年,上海博物馆就斥资450万美元,从美国购回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北宋祖刻《淳化阁帖》。今天看来,这个价格是非常划算的。但在十年前,争论还是很激烈的。当时有人认为《淳化阁帖》的价格也就是在250万元人民币;对于版本,有的专家认为其算不上最善本。这种对于回购文物的争议不仅存在于《淳化阁帖》,故宫博物院斥巨资购买《研山铭》和《出师颂》也都曾被质疑过。对于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我们究竟应不应该回购呢?
目前文物回流只有三种方式:讨还、回赠及回购。国际公约对文物讨还的举证要求非常高,成功案例寥寥可数,且手续烦琐;靠华侨以及国际友人或机构回赠的机会并不多,我们固然可以期待像法国皮诺家族那样的藏家,能够无偿捐献藏品给文博机构,但如果面对稍纵即逝的机会,斥巨资购买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艺术品市场上,机会往往昙花一现。一件艺术精品重现市场,往往会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更有甚者,会在一个家族保存几代人。特别是在目前艺术品拍卖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如不及时回购,往往会使其进入拍卖领域,最终被其他藏家觅得。
拍卖市场的基本原则是“上不封顶”,但对于文博机会来说,回购文物的资金却相当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斗智不斗富”,就拿此次上博回购青铜重器来说,据业内人士介绍,上博并没有通过拍卖的手段进行购买,而是直接与藏家接洽,最终促成了其回流。
相比一般的商品买卖,艺术品交易不仅数额巨大,更具有特殊性,特别是在最终的成交价格上,弹性非常大,而且就一件艺术品的真伪,不同人也会有不同的见解。无论对于博物馆还是对于藏家来说,不愿公开私下达成交易的金额,都是情有可原的:博物馆不希望将自己的“底牌”给业界知道,以免在未来的交易中处于不利状态;对于藏家或古董商来说,一般与博物馆的交易,或许会给予优惠,如果将金额公开了,会不利于他们与其他客户做生意。
从海外的情况来看,购买艺术品资金的公开,主要还是通过博物馆的年报。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为例,其购买艺术品,主要是通过由捐款资金设立的捐赠基金,在其每年公布的财政年度年报中,都会有相应的支出项目,虽然没有具体的购买清单,但至少对于外界来说,能够得知年度的购买金额,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购买艺术品的决定权是由博物馆的专家来确定的,但由于钱是来自于纳税人,因此博物馆应多向公众告知信息,比如这一年中花了多少钱、为什么要购买,这样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暗箱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