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8月3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流传《婴戏图》
王卓凌
■ 忻才良《书法》
■ 磁州窑婴戏瓷枕
■ 孩儿枕
■ 清同治《百子图》粉彩罐
  婴戏图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题材之一,艺术家通过描绘古代儿童玩耍、生活活动场景,来表达人们对子孙满堂,祈福吉祥的美好向往。从汉墓壁画场景中偶然出现儿童形象,到宋代惟妙惟肖、主题鲜明的婴戏图,再到明清瓷器、玉雕、竹木牙雕等各类艺术品上的婴戏图形象,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儿童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件战国“猛虎食人玉佩”即有儿童形象穿插其中。汉代及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其中不乏儿童形象,而画工雕工技法还稍显古拙质朴。

  据《宣和画谱》记载,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张萱“善画人物……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盖婴儿形貌、态度自是一家,要于大小岁数间,定其面目髻稚。世之画者,不失之于身小而貌壮,则失之于似妇人。又贵贱气调与骨法。尤须各别”。《历代名画记》则记载:“(张萱) 好画妇女、婴儿”。可见,唐代艺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创作,虽然还未形成独立的儿童绘画体系,但在身形体态、面部表情、装扮行为等方面都从稚嫩走向成熟,这在张萱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我们在宋摹本的张萱《捣练图》中窥见一斑。

  宋代,擅画儿童题材的画家增多,他们多来自民间,将民风民俗带入儿童绘画,在此期间形成了完全以表现儿童生活为主题的“婴戏图”样式。苏汉臣的《秋亭婴戏图》就以极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对玩传统玩具“推枣磨”的姐弟,他们神情专注陶醉、衣着描绘精细,庭院花卉巨石相映成趣,形成了栩栩如生又典雅精致的童趣绘画。无疑,宋代的儿童绘画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主题,并且在表现技法上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婴戏图,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独立装饰图案,也在这一时期走向了实用性的工艺品。宋金时期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和景德镇等瓷窑都在罐、瓶及瓷枕等物上创作出大量婴戏作品。宋金时期磁州窑在装饰上以白釉黑彩最富特色,刻、画、剔、填彩兼用,其婴戏装饰题材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除了平面创作,宋代还创烧了造型别致生动的孩儿枕。

  元、明、清时期,婴戏绘画开始出现吉祥的表现主题。祈福纳祥、祷告平安、升官发财等,儿童形象逐渐成为画面主体而背景渐弱,即使在描绘群童日常生活中的游戏,也会加入一些寓意吉祥的符号。受到陈洪绶等画家的影响,明代艺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多呈现大头,憨态可掬的形象,这也为日后年画娃娃的形象奠定了原型。婴戏图案在工艺品装饰上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在瓷器上,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婴戏图都成为洋溢着童真的趣味和吉祥的意蕴。特别是清代流行的“百子图”,以珐琅彩、粉彩装饰于瓷器上,做工精巧,色彩雅致。文房把玩的杂件中,清代盛行的竹木牙雕中也不乏婴戏主题,对儿童情态、服饰惟妙惟肖的刻画,展现了雕刻技师精湛的技艺。

  明清雕版印刷的发展,使婴戏图也被广泛应用于版画年画的创作之中,并在后来成为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创作的重要题材,表达民间百姓的对吉祥富贵生活的期盼。

  王卓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法制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2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拍卖专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起死回生《上虞帖》
“平实为玉”四方壶
千年流传《婴戏图》
|刊|头|篆|刻|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B09千年流传《婴戏图》 2013-08-31 2 2013年08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