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解决民生问题城镇化不可持续
王文佳
  从去年十八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到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并进行了一系列重点部署。今年4月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与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投资蓝皮书》指出,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未来20年中国农村的人口将减少1/3以上,将有3亿人由农村移居到城市和城镇。 

  城镇化提高生活质量 

  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世界171个国家的经验表明,人类发展指数与城镇化率之间直接展现出正向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邱建生从事乡村考察和乡村教育工作多年,他认为,城镇化将使我国的产业发展向更广阔的地区转移,它对社会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集约化。把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其二,集中化。人口在城市中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公共投资和公共服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产生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提高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提高 

  城镇化要有新思路 

  “但是,如果单从利益角度来解读城镇化,追求政绩和GDP的增长,很容易出现问题。”邱建生指出,农民群体缺少话语权,价值观被商业社会裹挟是现在很多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收走农民土地后仅发放一定金额的补偿款,而没有解决农民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就和城镇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相背离了。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解决这些涉及民生的切实问题,那么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推进城镇化一定要有新的思路,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这项工作应该开始做,已经有点晚了,如果再不做,矛盾就更大,压得我们做都做不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 

  本报记者  王文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0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招生招聘/人才专版
香河:没菜吃的农民
不解决民生问题城镇化不可持续
不对“钉子户”断水断电断路
从农民到市民再到股民
新民晚报新视界A16不解决民生问题城镇化不可持续 2013-09-01 2 2013年09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