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皋经验
不对“钉子户”断水断电断路
范洁
■如皋禾盛现代农业园接纳了200多名失地农民        楼文彪 摄
  在江苏省如皋市如城街道沿河村,5000亩规模种植的现代农业园内,一栋农家老宅格外醒目。今年50多岁的万老伯仍住其中,而他的老邻居们,村里800余农户已经整体拆迁,搬至由多层和小高层构成的安置房中。 

  “这个区域2011年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农民拆迁进城,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其间,有些农民因为习惯原本生活模式,我们就尊重他们的选择,不断水不断电不断路,一户两户也不影响总体规划,仍然保留。”如城街道沿河村刘卫书记介绍。 

  2011年初,长江镇搬迁农户周德林拿着40万元安置费,在农民集中居住区买了门对门2套房子和1个车库,还余下10多万元,“现在车库和1套房子已经出租,月租金1500多元。”周德林所在的安置小区地处长江镇“黄金地段”,周围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齐全,水、电、气、网络齐全。 

  “农民以往的旧宅只能自家使用,现在新房可以上市交易,有些搬迁农民自住一套,出租一套,从拥有房屋到拥有房产,农民就多了一笔不动产收入。”长江镇人大主席张建军说,为了避免“上楼”后造成农民失地,除了此类“资产性收入”,农民还有“保障性收入”托底: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承包地入股,发放定额保底收益且按15%比例逐年递增,再根据经营状况进行二次分红,周德林自家的土地分红为每月1700元。 

  此外,农民失地却不失业,仍可以农业工人身份为承包老板打工,“在如皋禾盛现代农业园,接纳了200名五六十岁的搬迁农民,他们每月收入超过3000元。”张建军将这称作“工资性收入”,“解除农民‘上楼致穷’的担忧和顾虑。对青壮年农民加以技术培训,为‘4050’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例如市内物业管理、卫生保洁等岗位必须优先提供给拆迁农民,60岁以上的则享受退休金和养老保险。” 

  如皋先后在长江镇、城北街道、如城街道实施农田复垦、农民进城,截至去年12月,已经安置农户7700余户,整理形成连片土地48000亩。“一些地方是农民‘被上楼’,如皋是农民‘要上楼’。”如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丛立新解释,曾经接到过村民的电话和邮件,请求尽快组织拆迁,“如皋没有钉子户,只有思想暂时未通的农户,因为农民自己会算账,补偿到位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他们自然就主动接受安置方案。”     本报记者  范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0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招生招聘/人才专版
香河:没菜吃的农民
不解决民生问题城镇化不可持续
不对“钉子户”断水断电断路
从农民到市民再到股民
新民晚报新视界A16不对“钉子户”断水断电断路 2013-09-01 2 2013年09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