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莎乐美,既非《圣经》中之历史人物莎乐美,亦非王尔德、施特劳斯等人笔下之文艺典型莎乐美,更非以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诸杰之故人闻名于世之俄国佳人莎乐美,而是法国布列塔尼R大中文系学生莎乐美。
但要说古今莎乐美绝无联系,那倒也不一定。至少,此莎乐美曾竞选R城小姐,而拔得“次”筹,说明容貌或不输于彼莎乐美。
然据彼母所言,其女名列第二,实多委屈云。那个冠军丑蠢无比,各方面均远逊于其女,若非赛事有黑幕疑云阴谋猫腻等等,其女必夺冠无疑。若其女夺冠,代表R城征战大区,则必能为布列塔尼小姐,继而为法兰西小姐,为欧罗巴小姐,为世界国际环球宇宙天下小姐……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一切皆有可能。同学友人凡见过冠军者咸然其言。
莎乐美止步R城小姐第二,无缘为乡邦家国争光,只得继续攻读难懂的中文——“像汉语那样难以理解”,她的同胞普鲁斯特也曾感叹过的。
莎乐美容貌虽佳,中文却实在是可怜,简直跟没学过的一样。尤其遇到考试,容貌帮不上忙,愁眉苦脸,反致花容失色(可见他们的上帝是公平的)。这不,最近的口语课考试,她就有被挂(不及格)之虞。莎乐美情急无奈(她自己说是“狗急跳墙”),每遇口语课老师,便像祥林嫂一样念叨:
“我在台湾学过功夫的,我可不可以用功夫代替口语?”
说着便手舞足蹈起来,摆出各种打斗架势。老师们听了,自然是匪夷所思,满脸惊愕:
“用功夫代替口语?你苹果酒喝多了?亏你想得出来!”
莎乐美据理力争:
“为什么不可以呢?师父教功夫,徒弟学功夫,说的都是口语嘛……”
两地交流,学分不妨互换,但“功夫”课和“口语”课,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该实习了,诸生纷纷投送简历。某在华投资之法国企业,财大气粗,尤受诸生青睐,但对中文要求甚高,申请者很难通过。莎乐美不自量力,也投了简历。选拔结果出来那天,诸生打开邮件,教室里顿时哀声一片。正在此时,只见莎乐美乐得跳了起来:“我通过啦!我通过啦!他们要我啦!”
老师诸生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进而对伏尔泰主张的“理性”等等口号也怀疑起来。老师忽然想到了什么,气急败坏地对莎乐美喊道:
“你一定把R城小姐第二写进简历了!”
莎乐美得意洋洋,
“那当然啰!干嘛不呢!”
老师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完了完了,你这种中文水平,出去肯定丢尽我们R大中文系的脸,完了完了……”
……
我不远万里来到R大,边喝着诺曼底苹果酒吃着布列塔尼可丽饼,边听友人八卦有关莎乐美的种种趣事,不禁乐不可支,心想她能如此独出心裁,也不失为“诗有别才非关书”,焉知一定就“丢脸”呢?况且退一万步说,万一真要“丢脸”,丢的也应该是那家以貌取人“别有用心”的法国企业的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