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上海酷暑难消,每年都有的台风总是擦肩而过。回想去年战台风、送邮送报的一幕幕,依然记忆犹新。
义无反顾钻进雨帘
天气预报,受台风“海葵”影响,8月8日上海有台风暴雨。根据往年的经验,想那暴雨台风不过一两个小时的事情,一会儿就过去了。尽管心里有准备,但当它真正来临的时候,我还是被它的气势镇住了,特别是它对我们工作影响的持久性和造成的困难程度。
清晨5点30分,从家里出门上班时,雨已像珍珠般从空中洒落下来。到了大华邮局,衣服已湿透了。雨越下越大,同事们上班来个个湿淋淋的,但没有一个人迟到。看了报纸才知道,市政府有公告,所有今天因为天气原因造成的晚上班一律不算迟到。为确保人身安全,市政府还要求市民和各行各业的员工减少外出的次数。邮局领导决定,把原来的上午两频次出班规定改为一频次。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疑虑在心头:这样的天气该怎样出班送邮件和报刊?但时间不容你迟疑。整理好报刊和邮件,已快到10点,雨却还没有停的意思。天空阴沉沉的,风打着呼哨穿过巷道。没什么好再犹豫的,所有的投递员都穿好雨衣,捆扎好邮包,义无反顾地钻进了雨帘中。
快慢结合悉心投递
雨水很快淋湿了全身。一阵狂风吹来,脸庞湿了,眼镜模糊,眼前一片迷茫。路上行人稀少,汽车经过更是水花四溅,一片水雾弥漫。我索性摘掉眼镜,免得因视线模糊发生意外。
在投递员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不怕天热天冷,就怕刮风又下雨。”天再热再冷对邮件都没有影响,怕的就是下雨淋湿了邮件。我把挂号信用塑料袋包好装在安全包里,斜背在肩上,外面再穿雨衣,双重防护。来到小区,下了车,我小心地掀开雨布的一角,拿出邮件,又迅速盖好邮包,然后疾速冲到信箱前,把邮件投入信箱,以免被雨水淋湿。投送挂号信,我要把雨衣拉链拉开,打开安全包,看一眼收件人地址和姓名,再揿门铃告知。有不愿下来的,还要送上去。这样一套慢动作下来,要比平时多一半的时间。一个频次送完,要比平时多花几乎一个小时。中午12点30分,我终于完成了上午的投递任务。回到邮局,全身上下从里到外没有一处干的。换了同事借来的干衣服,喝完邮局烧好的姜汤,被雨水泡麻木的身体总算有了一些暖意。
中午,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急。天暗了下来,像夜晚降临,黑沉沉雾蒙蒙压在头顶。套好《新民晚报》已经是下午4点钟,大雨一口气下了三个多小时却还不罢休。这种情况下出去投递,邮件报纸必定被打湿。上级来了紧急通知,暂停平信和挂号信的投送,改为明天投递,以免损坏邮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新民晚报》则必须按时投送,把报刊信息快速传递到居民手中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用雨布把《新民晚报》像捆粽子似的包好,我们推着车,再次冲进暴雨中。
顶风破浪及时送报
深一脚浅一脚上了马路,骑上车。雨一阵紧似一阵,下豆子似的砸下来,打得雨衣都啪啪作响。一路上白花花一片,水面暴涨,脚下的路都看不见。远处,林立的高楼都似乎在风雨中动摇了,飘摆不定。
风肆虐,路边的树木匍匐弯腰,经不起折磨的就永远起不来了,连根拔起,歪倒路边。我也匍匐弯腰,握紧车龙头,使出最大力气,顶住狂风的推力,克服轮下的阻力,费劲地踩着车。车轮在水中劈开一条道,车子像一条窄窄的小船在乱流中破浪前行。
小区里如泽国一般。为了不让报卡和《新民晚报》遭雨淋,情急之中我想了一个办法:把报卡藏在雨布下,掀开雨布看一眼报卡,按数抽晚报,弯腰护着晚报冲到信箱前投进去。尽管这样,湿淋淋的双手还是把晚报泅湿一片。我就这样掀开,盖上,掀开,盖上,重复着机械的投送动作,双脚在没过小腿的水中蹚过。进了水的鞋走起路来,发出哔叽哔叽的响声。我感到了雨水渗透皮肤的凉意,从头到脚。雨水总是从前额流下来,挡住了眼睛,抹也抹不及。
最后一份垫底的《新民晚报》还是没能逃脱被打湿的厄运,我带着愧疚把它递到订户手中,歉意地说:“不好意思,报纸打湿了,请烘干再看。”对方倒是非常理解我们的难处,满不在乎地说:“没事的,下这么大的雨,哪能不湿的,倒是该感谢你们,下这么大的雨还给我们送报纸。”我一阵宽慰。
晚上7点前,我终于完成了投送《新民晚报》的任务。雨势仍绵绵不绝,回到邮局,看到同事们都安全地返回,一种战胜暴风雨的自豪感在心中升起。
第二天,一位订户给大华支局写来表扬信:“及时收到报纸,在惊喜捧读报纸新闻之际,不禁想到可敬的冒着狂风暴雨送报的投递员,他们真的了不起!”对此,我们的回答是:“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