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客里结识霍日炽先生,满打满算也就两个月时间,但一来一去,已成相知。
去年11月下旬我的博客里留下霍先生一长串足印,他连续浏览了我的若干篇日志,写下若干条评论,我很感动。回访这位陌生的来客,他的博文里的一段话让我心灵为之一震:“最初,对于博客是什么东东,并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我明白:晚年如果无所事事,那就意味着等死。”作为同龄人我禁不住拍案赞同,霍先生说得何等振聋发聩,痛快淋漓!人老了总是要死的,但活着一天就应当有一天的精彩,如果晚年之际真的无所事事,那与静静地等死有何不同!真是快人快语,直截了当。相比之下,我当初建博的开场白就显得过于文雅了。
霍先生还说:“余生有限,再也不能浪费了。一定要找点事情做做,写写回忆录,记记所见、所闻、所思……”他的博文丰富多彩而有个性。在回答一些老友何谓“博客”时,霍先生更是妙语连珠:“博客,就像卡拉OK,想怎么唱(写)就怎么唱(写)。”“博客是‘自留地’,只要不种罂粟,种什么花,栽什么树,都由自己作主。”多么形象,多么生动!
退而不休的霍先生豁达乐观,精力旺盛,兴趣多样,勤奋好学,在他的博客里大家看到的是终日忙碌的身影。读书、篆刻、书法、摄影、旅游、交友,还在网上编辑电子刊物。他把博客看作没有围墙的“大学”,坚信自学成才不是梦;他把博客作为体验“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宽”的园地,丰富生活,陶冶心灵;他把博客当作友情的纽带和桥梁,编织着当年在工作岗位患难与共的战友之情,也编织着霍氏大家族的同宗亲情……
我曾自以为自己蛮勤奋的,可是与霍先生比起来,真自愧不如。年近70的霍先生如此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这一切源自于他的人生经历与感悟。当年他和一大批热血方刚的年轻人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奔赴“三线”,在偏僻的山沟、荒原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了青春年华。艰苦的磨炼永远是人生的一部教科书,也是终身受用的财富。
在霍先生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岁月已逝,然而生命之火依然炽热。热情直率的他说要送给我一方“烙印”,前几天就寄来一个分量挺重的大盒子。我很纳闷,究竟是什么样的烙印?打开一看:一本《浦东景如画》画册,专门送给我夫人的(她的故里在浦东);一本他参与组稿的《锦江岁月》,当年“三线”企业人员的回忆文集;一本“三线”人后代,也是“三线”才女晓露的博文集;一方刻了我姓名的石印,还有“金陵拍客”等烙印。最让我开眼界的是,“烙印”原来是在被人们随手扔掉的白色泡沫塑料上刻制的,细细回味,真是匠心独具。
上海霍先生的友情深重,积极的人生心态更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