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虽然囊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境,但重点就是首府银川,其抓手和载体就是银川“三区”:滨河新区、银川综合保税区和阅海湾中央商务区。经过近一年的“三区”蓝图描绘,在“全国晚报看银川”的记者一行眼里,今天的银川正如同一轮新月升起在黄河岸边。
综保区 64天完成审批
9月5日,银川综合保税区将迎来国家正式验收。
银川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埠,这也成为银川开放型经济的“助推器”。银川综保区管委会副主任张保成介绍说,通过综保区“境内关外”运行模式,将“进一步推进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往来,真正形成向西开放的‘宁夏通道’。”
综保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对内陆省区而言,规划建设综保区,犹如设立了“无跑道国际机场(虚拟机场)”和“无水国际码头(虚拟码头)”。
只用64天完成审批,银川综保区在创下全国综合保税区审批最快纪录“第一快”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第二快”——力争在获批一周年之际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实现封关运营,实现“第三快”——见效快。
滨河新区 荒凉中见震撼
滨河新区的建设让九曲黄河成了银川的城中河。新区规划总面积1335平方公里,旨在整体推进城市向黄河方向扩展,放大“天下黄河富宁夏”的优势效应。
“以前觉得特别荒凉,没想到银川市能独辟蹊径规划建设新区,今后我们可以自豪地跟外地人说,母亲河黄河从我们银川穿城而过。”市民祁立新是一位退休老师,他告诉记者,暑假,他和孩子自驾游到滨河新区,觉得很震撼。
阅海湾 现代化新地标
徜徉在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中阿经贸论坛标志性建筑物“中阿之轴”已呈现出美轮美奂的雏形。2012年8月28日是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建设的标志性日子,301米西部最高双子塔落户,“三园一轴”等重点基建项目完成80%,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引进中国500强企业项目24个。
从“准备之冬”、“建设之春”,再到“建设之夏”,银川正逐步迎来开放开发的“收获之秋”。
本报记者 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