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相关部门的科技专家向记者披露,张曙光当年参评院士,涉嫌学术造假。 “超出能力”的专著
铁路系统内部人士介绍,2007年张曙光被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是以铁道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名义被铁道部推荐。当时一些老科技工作者反对,主要与参评材料有关。
根据内部人士掌握的材料,2007年张曙光候选院士“被推荐人附件材料”中,张曙光以个人名义了出版两本“专著”:《铁路高速列车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下简称《高速列车技术》),《超大型工程系统集成与实践》。
“他没有搞过理论研究,不具备写这些章节的能力。”内部人士称。
2007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张曙光在列。不过,最终评选结果落选。
“集体劳动的成果”
前述铁路系统内部人士介绍,当年张曙光参评院士,背后有一个专门的运作团队,专著由专家组编写完成。
记者拿到一份《高速列车技术》“编写组专家通讯录”,编写者涉及30人,职务职称涉及副司长、副处长、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员、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
通讯录上还注明了编写的时间和地点:“第一阶段:2007年2月26日~3月8日,香山金源商务中心酒店”,“第二阶段,2007年3月9日~3月14日,嘉苑饭店(清样毛校第一稿,3月14日完成)”。
多名曾参与编写《高速列车技术》、要求匿名的专家回忆,是在酒店封闭式写作,当时正赶上2007年元宵节,因编写时间紧,都没回家过节。
上述参与编写的专家说:“书的内容并不假,是铁道部几十年的积累,但张曙光没有参与写作,他只是在编写过程中提过意见。”
据了解,编写工作前后耗时1个月,吃住都在酒店,费用数十万元。费用由铁道部进口高速动车组的一家代理公司支付。
参评院士仅差1票
通过学术期刊专业网站检索,记者发现,2007年前,张曙光发表过两篇学术论文。此后张曙光任职运输局局长之后,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多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科研开发等项目支持。
上述铁路系统内部人士称,不少论文并非张曙光所写。
一位要求匿名的专家说,他曾向一位与张曙光联名在某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教授请教其文章中的问题,才知道作者与张曙光素不相识,更别说合作写文章。
2009年,张曙光第二次被铁道部推荐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同样被科技部老同志匿名举报。
2009年张曙光再次落选。据接近中科院评审工作组的一位老干部讲,“最后投票阶段,张曙光只差一票”。
一位参与编写的专家告诉记者,他曾接到铁道部通知,要求书面证明自己没参加编写工作。“这怎么行呢,明明参加了要说没参加,假话总有一天会曝光。”他称自己不同意作假证明,只好去外地休假,避开调查。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