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陆自“装甲科”
岩田清文,1957年2月出生于德岛县,1979年毕业于防卫大学第23期,随后进入陆上自卫队第7战车师团任职。熟悉日本军情的人都知道,第7师团是冷战时期日本为了防范苏联大军登陆北海道而准备的“一级师团”,无论装备还是训练均堪称陆上自卫队的“翘楚”。
1998年1月,岩田清文晋升一等陆佐(相当于陆军上校),2001年6月任师团下属的第71装甲连队(相当于团级)司令官,2003年3月出任陆上幕僚监部装备计划课长。2004年8月,岩田清文晋升陆将补(相当于陆军少将),升任陆上自卫队富士学校装甲科部长;2006年8月出任中部方面总监部幕僚副长;2008年8月调任陆上幕僚监部人事部长;2010年7月晋升陆将(相当于陆军中将),升任第7师团长。2011年8月5日,他出任统合幕僚副长,2012年7月26日出任第33代北部方面总监;2013年8月27日出任第33代陆上幕僚长。不难发现,从防卫大学毕业到升任战车师团长,岩田早期的任职经历离不开第7师团。时至今日,兵种属性“装甲科”依然是描述岩田的重要标签。
在担任北部方面总监期间,岩田清文十分注重提升部队的实战能力。在2012年度日本陆上自卫队方面队实兵演习中,岩田清文亲赴一线指挥,探索与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联合作战的要领。作为负责陆上自卫队训练方面的最高责任人,岩田清文对陆上自卫队的发展建设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在就职发言上表示,陆上自卫队应进一步提升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
就任陆上幕僚长后,岩田不仅要全面负责陆上自卫队的发展建设,还要面对不少“紧要任务”。首先,他要协助防卫大臣小野寺提升自卫队“岛屿防卫”的能力。其次,从训练和装备等方面提升陆上自卫队应对攻击的能力。8月20日,陆上自卫队在日本东富士演习场进行年度综合火力演练。在演练方案想定中,陆上自卫队利用88式陆基反舰导弹打击近海岛屿附近的“敌对舰船”,显示了陆上自卫队在应对岛屿争端时的“应对设想”。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媒体还纷纷推测岩田清文是否还能“再升一级”,因为根据防卫省6月发布的消息称,为统筹防卫力量应对“离岛争夺问题”,日本防卫省正在探讨设置“统合司令官”,统一指挥海陆空自卫队。从公布的信息,统合司令官的地位仅次于统合幕僚长,在部队运用方面,将部分替代统合幕僚长的职能。而岩田清文曾经担任过统合幕僚副长,其能力获得了防卫省高层的认可,是该职位的热门人选。
推动陆自“海战化”
由于《和平宪法》的约束,日本自卫队难以拥有像“海兵队”(类似美国海军陆战队)一类的进攻性兵种,只能在既有防卫部门里寻找“代用品”。从日本当前的“防卫整备”看,悄然实施“海战化”改造的陆上自卫队扮演了“准海兵队”的角色。
据日本媒体报道,为了在防务开支中占据更多份额,陆海空自卫队纷纷抛出“动态防卫力”的概念,其中陆上自卫队就提出基于日美合作的“特情战力生成”,其实质是使陆上自卫队机械化部队“海战化”。
报道称,鉴于日本与邻国的领土主权冲突短期内无法解决,日本自卫队需“严防”对手下一步可能采取的“独特步骤”。按照日本保守派学者的推想,如果海保厅的巡视船和警察不能有效维持相关岛屿的实际控制权,日本政府便很可能下令出动自卫队进行“治理”,其中的主力就是陆上自卫队。这需要首相官邸的危机管理体系与防卫省紧密联系,并最终形成从政府中枢到防卫省、海保厅乃至警视厅的联动体制。
据日本媒体透露,陆上自卫队设想的“登岛维安作战”,是基于联合作战范畴下的行动,即要求航空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提供支援,但行动总指挥必须是陆上自卫队的西部方面队总司令官,形成以陆上自卫队为主体的“联合任务部队”。从现有态势看,可确定编入“联合任务部队”的陆上自卫队单位当属驻冲绳的第15旅团和驻九州的“西普连”,同时视情况加入防卫大臣直辖的中央即应集团、特殊作战群、第1空挺团等作战单位。
不过,让陆上自卫队高层担心的是,由于长期争夺防务资源,自卫队各军种间的芥蒂极深,导致跨军种协调效率低下。以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救灾动员为例,防卫省临时编组东北方面救灾联合队就用了三天,需要动刀动枪的“登岛作战”无疑需要更多时间进行部队编组。有鉴于组织联合任务部队可能面对的“纠结”状况,陆上自卫队试图通过预设“简单版出击方案”绕过繁琐的协调过程,即只需要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提供最基本的运输支援,其余行动完全由自己完成。为此,可能涉及的相关陆上自卫队单位(如“西普连”和第15旅团)需要进行“海战化”改装——给这些单位配备适合空运和海运的重装备,并引进两栖作战车辆(类似美制AAAV-7两栖战车),同时强化两栖作战训练,积累相关作战经验,提升与其他兵种的协同能力。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