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我上街买菜,顺便捎上两节废电池和一只牙膏壳。跑到路边的分类垃圾箱前,面对标明“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的三个小桶,我正寻思如何准确投入,边上一个清洁工却说:随便丢进去就行。我看看三个垃圾箱下均有图有文,但小而近地,蹲下也看不清。再探望箱内,三个小桶内,垃圾混杂,不分彼此。我不禁纳闷:“垃圾分类”为何形同虚设呢?
我们这个城市实行垃圾分类试点已有一段时间,但像我这样遇到困惑的不在少数。对照一些“垃圾分类”先进的国家,我觉得在三个方面尚有差距。
第一,垃圾分类,应该人人要会“分”。但我们的社区和环卫部门,没有尽责地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传授一招一式,而街头“分类垃圾”箱上的图文又不便识别,这就难怪居民仍旧乱扔一气了。日本为了让市民正确分类垃圾,政府免费发给每个市民一本《垃圾分类手册》,27页码,518项目,详尽介绍常用日用品分类。如,口红属“可燃物”,用完后口红管则属“小金属物”,自然是属“可回收物”。再加现场经常有人督促指导,帮助市民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分”要再细化。“分类垃圾”分类越细,垃圾中可利用回收的东西也越多;而有害的垃圾,则可以及时集中处理,防止污染环境,保障人民健康。我所在城市“垃圾分类”似显得过于粗放。在瑞典,实行严格的“分类垃圾”制度,垃圾站有8个不同类别的垃圾箱和1个专收废旧电池的小垃圾桶。瑞典人下班后,自觉地排队分门别类地丢垃圾,以致全国96%垃圾分类并经处理,变废为宝,只有4%的垃圾填埋处理。
第三,政府要管好。“分类垃圾”是公共事务。我国城镇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为时不长,“分类垃圾”的制度亟待加强和完善,市民行为亟待提高和规范,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财力投入,而且要宣传教育和组织引导。不要只是学习发达国家“分类垃圾”的表象,摆上几只垃圾桶,写上几个文字,就万事大吉了。
我们国家大,人口众多,消费旺盛,废弃垃圾也多。废弃垃圾其实是可以转化的资源,假如我们不能尽量合理地加以回收利用,我们泱泱大国产生、浪费的垃圾真是不得了!只有市民与政府同心协力,锲而不舍搞好“分类垃圾”,才能达到公益广告所说的——“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