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去大学与学生座谈,发现大多学生不会提问。到了提问环节,时常出现冷场,有人拿着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照读;还有人拿起话筒,滔滔不绝讲了几分钟的体会,却迟迟说不出想要问的;还有的,要么不问,一问就抛出一二三四好几个问题,让人不知该答哪一个。
这些都暴露了中国学生在提问上的短板。有的是听了半天,却没有主动思考,所以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有的是不能快速将听课中的疑问,归纳梳理成形,所以提问非常凌乱;有的是根本不懂得倾听,只顾着想要表达自己想说的体会。
不会提问,折射的,其实是不善倾听,不善思考的实质。学校也似乎从来不把教会学生提问放在首位,作为一种必须。记忆中,中国的课堂总是比较“循规蹈矩”的:记得我们的小学老师要求学生双手放在身后,听课不允许喝水、上厕所,当然也不允许随便发问,学生只能听着、忍着……
相信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只是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是那种延续下来的教育思路与方式——即老师站在讲堂上讲,小孩只是在下面听。老师似乎也不太需要学生随时反馈,或许担心时间不够,或许不愿乱了秩序。时间长了,我们的孩子自然也就失去了快速思考梳理、及时反馈表达的能力,更别说当众让他们清晰地提出问题了。
即便到了大学,中国学生似乎也都习惯了沉默,不觉得有开口提问的必要,只需带耳朵进课堂就可以了。殊不知,最好的教育,恰恰是在老师的带领、启发下,激发起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探索的那一份兴趣。课堂效果的好坏,学生吸取知识的多少,往往也都取决于此。长期以来,中国人倾向于认为教育是一种单向传播,老师高高在上,用知识和年龄的优越感俯视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有隔膜,自然没法好好交流,导致现在的学生大多不习惯提问,这是中国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鼓励学生提问,是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不亚于解决问题,而社会,也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