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恶性袭医事件时有发生,凸显出医患关系紧张、复杂。这个话题说起来太过沉重和宽泛,只谈谈我所接触的身边人的一些感受。
一个做医生的朋友,入行三四年。这几天,几乎天天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原创或转发一些关于医患关系的文字。大意是,医生们辛辛苦苦累得要死,还总要面对病人的白眼,乃至各种想不到的死亡威胁,“是用生命在看病”。
朋友还要多感慨几句:“除了同事和大学同学,几乎没人愿意帮我转发,不知道他们是心里觉得赞同呢还是压根忽略,这一刻觉得孤单又好笑。他们只是在生病的时候给我打个电话找我看个病,或者问我有没有好医生介绍……猛然发现,好像是这个这个样子的啊!”
另外一个朋友,因为咳嗽去了趟医院,回来后一肚子火。“等了大半天,简单查一查开点药,就花了七八百块。现在真的是连看病都看不起了!”
不妨假想一下,如果让我这个咳嗽的朋友,去这个抱怨的医生朋友那看病,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很可能话不投机,大吵一顿。
医患矛盾,大概很多就是这样出现的。医生有怨气——工作强度大,遭受偏见多,安全都已成问题;病人也不满——看病难,收费贵,态度还很差。如何来缓解?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一个多世纪前,美国首位分离结核杆菌的医生特鲁多刻在墓碑上的这段墓志铭,显得格外温情和柔软。我想把它郑重地推荐给医生朋友们。即便今天读来,仍然很有借鉴意义。
除了治愈,学会帮助、学会安慰,应该是医生们需要掌握的另一项“技能”。无需太多,也许两句贴心的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就能化解病人的怒气。而冷漠的表情,生硬的话语,则很容易激化和扩大矛盾。这个时代的医生,不再仅仅是要求能治疗疾病,更要会看懂与呵护人心。
当然,对患者来说,在走进医院大门时,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一位门诊医生,可能一天要不停歇地面对几百个病人;一位主治大夫,可能一台手术要站上十来个小时。他们的工作强度超出常人想象,身体和心理,总是亮着红灯。
曾听到不少医生狠狠地说,将来绝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干这一行。但愿如此场景,不会真的出现。否则将来,谁来给我们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