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兴冲冲地去给爷爷报喜
母亲难过地摇了摇头。爷爷说:“噢!好娃娃,委屈你了,这件事情我来帮你办。”“真的吗?”母亲惊喜地望着爷爷。“不过,可有个条件,就是到学校后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期末考试,伯伯要看你的成绩单。”过了几天,爷爷让秘书叶子龙送来一封信,让交给中直育英学校的韩作黎校长。
育英小学的学生年龄有大有小,识字有多有少,也有与母亲一样的插班生。因为母亲的基础不错,学习又很用功,因此不到半年,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等几门课程都赶上了大家,并光荣地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第一批队员,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那天,我母亲拿上记分册,兴冲冲地去给爷爷报喜。爷爷看到记分册上的主课都是用红笔填写的“5”分(当时5分为满分),只有体育课没有及格。她以为爷爷会表扬自己呢,不料爷爷却说:“孩子,体育课没有及格,这不好,体育是强健体魄锻炼意志的,山也爬不动,水也不敢下,怎么当好革命事业接班人呢?帝国主义诬蔑我们是东亚病夫,我们偏偏要把身体练得棒棒的让他们看,这一课一定要补上,要为你自己,也要为国家争口气啊!”“伯伯,我田径运动都好,就是爬绳爬不上去……”母亲伤心地说出了自己不及格的原委。“那就好好练你的臂膀吧,就一项通不过也不行。同学们能爬上去,说明爬绳并不可怕,德智体要全面发展,伯伯等着你的好消息。”
思齐姨妈给母亲讲爷爷看书的故事,给母亲留下了深刻印象。爷爷想看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让大姨设法帮他借。大姨后来在一位同事那里借到了,爷爷看完后还给了她。大姨接过书,顺手翻了翻,这一下她可傻了眼,只见书中画满了杠杠、圈圈、点点,有的地方还作了眉批。原来爷爷读书养成个习惯,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总是把自己的感想、观点顺便写在书上。可大姨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好好的一本书,被勾画成这个样子,怎么好去还人家呢?”后来她在还书时,不敢说明情况,唯恐人家不答应,说了声“谢谢”便拔腿就走。过了好长时间,她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惭愧,找机会向人家道出了实情。那位同事得知是毛主席借读过的书,而且上面留有主席的手迹,惊讶地说道:“天哪,为什么不早说呢?”后来那位同事回家去找那本《茶花女》,却怎么也找不着,不知道被谁顺手牵羊了,真是后悔莫及。
1953年,爷爷亲自批示政务院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由内务部部长谢觉哉牵头落实,而派谁去完成这项工作呢?谢老马上就想到了他的老部下张文秋,于是一纸调令,将外婆从中国银行人事室调到“一穷二白”的中国盲人福利会担任总干事。
外婆拿不定主意,就去中南海找爷爷商量。见到爷爷,外婆很坦诚地说:“我不适合做盲人协会的工作。我不熟悉这件工作,不适合,干起来会很吃力。”爷爷笑了笑说:“文秋同志,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你既然是为被压迫的人谋解放才出来干革命的,为什么对最痛苦的人不愿意去解放他们呢?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劝你还是去做盲人工作的好!”
爷爷的话一下子解开了外婆心头的疙瘩,她又忧心忡忡地说:“主席,我不知道工作怎么开展。”爷爷沉吟一下,然后笑呵呵地说:“不难,不难!要房子,去找恩来;要干部,去找中组部的安子文;要经费,去找救济总会;要人帮忙,去找内务部的谢觉哉。怎么样,这下好办了吧?!”看到爷爷这么支持自己的工作,外婆受到极大的鼓舞,心里不但轻松豁亮了,而且还对开展工作充满了信心。有组织上的关怀和支持,中国盲人福利会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开始尝试让盲人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盲人要独立,首先要在生活上自理,然后再获得一技之长,做到经济独立。顺着这个思路,外婆和盲福会的同志们在五棵松创建了一所规模较大的盲人训练班。爷爷还亲自为训练班题词:“好好学习,学成本领,到全国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