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阿婆还债记
江跃中 王俊莎
■ 图为法官徐富银上门看望徐兰英 刘宁 摄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王俊莎

  19年前,朋友委托徐兰英的丈夫洪先生在上海买房,谁知房子没买成,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日元、美元等买房款被洪先生做生意打了水漂。

  丈夫去世后,方知债务真相的徐兰英千方百计找到债主,承诺“哪怕把我住的房子卖掉,也要尽快还清债务。”原本已对拿回这笔钱不抱希望的债主惊喜万分。

  两年来,徐兰英吃便宜饭菜,住地下室旅馆,穿小姐妹送的衣服,每个季度按时还款。去年11月,终于把16万元的债务和利息全部还给了债主,一诺千金变成了现实。

  闸北区法院执行局法官徐富银一行上周五专程来到杨浦区凤城一村,看望暂住此地的70岁老人徐兰英。“徐阿婆啊,祝你元宵节快乐,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帮助解决吗?”徐富银握着徐兰英的手嘘寒问暖。徐兰英摆摆手说:“没有没有,就是患心脏病还是要天天吃药。不过啊,自从把16万元的债务彻底还掉后,感觉心情轻松多了,活着也踏实了。”

  法院传票“泄露天机”

  “徐阿婆的诚信,价值远远高于债务本身!”法官徐富银说起这几年徐兰英为偿还债务四处奔走,感慨不已,他说:“我做执行法官20多年,债务人主动找债权人要求尽快还债,是第一次碰到。” 

  岁月翻回到1994年,徐兰英和魏女士都还刚年届五旬,魏女士委托徐兰英的丈夫洪先生在上海购买房子的10万元,被洪先生用在了做生意上。魏女士多次催讨这笔债务未果,于1998年将洪先生告上法庭,要求连本带息归还欠款,闸北区法院最终判决支持魏女士的诉请。

  然而,洪先生名下除与徐兰英共有一间住房外,并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法院只得依法裁定中止执行。魏女士曾几次申请恢复执行,仍没有下文。2009年,洪先生因病去世,当得知承办此案的法官也突发疾病离开人世后,魏女士对拿回这笔钱款死了心。

  “我是在丈夫去世时,看到法院的传票才得知他还有债务的,当时简直惊呆了。”徐阿婆说,因为丈夫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件事,她并不知道丈夫到底欠了别人多少钱,但她明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丈夫的债务,她有责任帮助偿清。“这辈子我没欠过别人什么,这钱无论如何也要还!”

  历经数年寻找债主

  丈夫去世后,文化程度不高的徐兰英按照以前的地址,请人给魏女士家先后写了两封信,询问欠款的数额等相关问题,可信件寄出后一直石沉大海。魏女士早年曾去四川支内,现身在何处实难知晓。

  徐兰英又去了一趟当地的派出所,仍无收获。她并未灰心,又两次跑到魏女士以前居住的居委会查询。为了省点路费,十几公里的路,徐兰英都是徒步来回,可惜依旧没有半点消息。

  有小姐妹劝徐兰英:“你老公死了,对方也找不到了,你傻呀,还要去还钱?”徐兰英的回答很干脆:“这钱不还,我心不安。再难找我也要找到她。”

  2011年,徐兰英又两度来到闸北区法院打听魏女士的下落,要求代夫还款。欠债的主动找债主还钱?接手这起案件执行工作的法官徐富银大受感动,他决定帮助徐兰英实现心愿。徐富银多次前往市公安局查找,“失踪”的魏女士被“现身”时,万万没有想到,有人为了还债,找了她几年。

  生怕意外卖房还债

  欠债人和债主在法院见面了,在徐富银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一致:当年10万元的欠款连本带息定为16万元。徐兰英当即表示:“我从现在起开始还钱,几年里一定全部还清,如果没钱还,我就把住房卖掉还你钱!”

  徐兰英的退休金,原来每月只有七八百元,近两年才有所增长,她每个月服药还要花两三百元,两个女儿一个身体有残疾,一个失业在家,也需要她接济。除去日常开销,徐兰英的收入所剩无几。为了省钱还债,她把唯一的一间30多平方米的住房出租,自己时而住25元/天的地下室旅馆,时而投奔亲戚朋友家小住一段日子;平日里吃饭每顿都是一菜一汤,常常上午10时过后去集市买便宜的菜。近几年,她几乎没买过一件新衣服,连绒线衫也穿别人送的。“你们看,我这身外套是晨练的小姐妹给的。”徐兰英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2011年10月27日,徐兰英还的第一笔债务4500元,是她自己送到闸北区法院的。这以后,每个季度她都以同样的数目还一次钱,一还就是两年。由于心脏病经常发作,徐兰英随身携带着保心丸。她最担心的,是不争气的身体哪一天发生意外,就不能在有生之年还债了。于是,徐兰英决定卖掉住房。“我要活着还清债务。”

  闸北区房管部门特事特办,2013年7月至10月间,因动迁征收已被行政限制的徐兰英的住房,被“解冻”获准交易。当年的11月13日,徐兰英用卖房所得,一次性还掉了全部债务中的最后一笔11.95万元。搬离住房,她暂住到了兄弟的房子里。 

  时隔19年,徐兰英终于还清了16万元的债务和利息,卸下了心头的包袱。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读者之声
   第A27版:目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线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坚定制度自信 不断革除弊端
连战率团抵京“走春访友”
徐阿婆还债记
“无债一身轻”
林森浩一审被判死刑
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启动
开克隆车最高可被追刑责
节水抗旱稻痴痴盼“留沪”
解读跨境人民币业务细则
报头
新民晚报一版要闻A01徐阿婆还债记 2014-02-18 2 2014年02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