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玮 文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20年前,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从长宁区华阳街道起步,迅速推广到全市,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起点。
今天,在绿荫掩映、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山公园里,诞生了“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已经退出大多数上海人家的煤球炉、马桶、大草帽、摇铃,还有雨日解决低洼地积水问题的抽水机、曾经的拆迁基地上拆下来的门牌,记录过居民生活的老相机、老党员关心照顾独居老人的老照片等,再次还原“凝聚力工程”的“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走访活动,更展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诠释了躬行群众路线,就是要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中,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如果说“凝聚力工程”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那么博物馆中每一件物品、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都印证了这棵树如何从一颗种子到生根发芽,再到开花结果的蜕变。
1 从笔记本到电子走访日志
博物馆一个玻璃展柜里放着几本华阳街道原居委干部的工作手册,里面记录下了街道和居委干部走访的社区困难群体,本子已微微泛黄,上面的字密密麻麻。“当时觉得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就想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基层干部由这个朴素想法开展走访活动,推动了“凝聚力工程”。
一位街道干部记录下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她在走访社区一位癌症病人时,对方提出:“我这辈子没拍过一张照片,希望能满足。”街道干部回单位后发现照相机坏了,东借西借,3天后当她端着照相机上门,病人却已永远地走了,这件事让街道干部内疚了好久。这件事,在街道干部中引起了强烈震撼:为老百姓服务要关注“细节”、注重效率。于是,街道对走访对象细细梳理后,又扩展为9类人群:特困老人、下岗职工、动迁居民家庭、癌症患者、“两劳”释放解教人员、回沪知青子女家庭、单亲子女家庭等。
时代在进步,“凝聚力工程”从物质关心为主到如今逐步满足群众多元需求。住棚户区的居民、下岗职工少了,但居民家的门却难进了。电子走访日志应运而生,博物馆里的一块电子演示屏显示了居委干部进楼组走访的“电子笔记本”。这又是华阳街道的一项创新——利用电子网络将触摸民意的“触角”不断延伸,居委干部需要每天录入走访情况。它涵盖了辖区内全部实有人口,将社区7000多名特殊人群细分为残疾人、独居老人、刑释人员等9个类别:重症精神病人、高龄独居老人每周探望一次;闲散青少年每周上门一次,了解求学求职进展……一旦没有按时完成“家访”,“日志”就会亮起“红灯”。
2 从“感恩石”到义工为民服务
“凝聚力工程”从华阳街道延伸到全区,很多居民们有了“凝聚力”情结。博物馆里竖了块“感恩石”,很多居民在此拍照留念。“感恩石”的右侧有几行小字:“以此感谢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落款写着:“虹储小区居民立。”这是件复制品,原物在虹桥街道虹储小区的花园一角,这是居民自发集资立起的“感恩石”。
2005年9月,虹储居民区党总支征求群众意见,“三水”(即水管腐蚀严重造成供水不畅,自来水变味;下水道老化阻塞,雨季污水泛滥;空调无滴水管道,滴水引起邻里纠纷)问题意见集中。小区建成26年来就没更换过自来水管,下水道也由于地面沉降,变形堵塞严重。居民区书记朱国萍彻夜未眠,她向街道汇报了改造工程预案,并着手征求小区居民意见。一封致小区居民的公开信随同意见征询单送到居民手中,99%的居民同意改造。在业主代表大会上,全票通过了“三水”改造工程。朱国萍还争取到煤气公司配合,乘着“三水”管道改造施工,将煤气管道一并更换。虹储的“三水一气”工程胜利竣工,居民群众自发捐款筹资,在小区给党总支立了块“感恩石”,给朱国萍等居委干部戴上了大红花。
“感恩石”镌刻的是“凝聚力工程”20年的一个缩影——党员干部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也换来了老百姓的真心。正如华阳社区“三老”谈心站站长张鑫伯的朴实回答:“我们是凝聚力工程的受益者,街道对我们这么关心,我们自然也要回报。”张鑫柏刚搬来华阳街道的时候,由于居民和开发商之间有矛盾,楼道中的电梯十几年都没有开过。在尝试各种途径都没有结果的时候,有人建议他去华阳街道居委会试试。没过多久,电梯开放了,困扰大家十几年的问题彻底解决。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后,张鑫柏也开始积极地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在社区干了十几年没拿过一份补贴。”
时光流逝,从“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发展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凝聚力工程从社区街道拓展到楼宇,从体制内拓展到体制外,从凝聚群众走向凝聚企业。长宁区在全区178幢楼宇和7栋商务楼(园区)中开展创建“六个便利”服务示范点工作,建设包括午餐、住行、保健、法律、文化、休闲、学习等39个重点服务项目。尤其是针对白领吃饭难、交友难等实际困难推出的白领午餐、白领交友便利,还为长宁留住了“去意已定”的世界500强企业。
这些企业感恩奉献,回报社会,主动融入社区,参与社区服务。晨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有一张公司的义工大队在中山公园为市民维修手机的照片挂在博物馆里,这是长宁区众多“两新”企业回馈社区的一个缩影。
截止到今年,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学会已有区会员单位136家,10个社区分会共有会员1246家,组建了一支有近万人参加的义工队伍。有1850家单位参与了“百企帮百家”的帮困活动,帮困金额达到480余万元,调动了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服务。
3 从“一键通”到长宁市民热线
展品中有一部看似普通的电话,但仔细一看,上面的按键都设置得较大,并有相应的键对应“亲情”“睦邻”“平安”等。这是仙霞街道为适应视力退化的老年人量身定制的“一键通”,一旦老年人有事情需要寻找子女,只要拨通“亲情”键,就会拨打子女的电话。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按下电话上的“SOS”键,不但会发出警报声响,同时还会自动拨通子女的电话,不断呼叫。
住在虹仙小区750弄的叶老伯便是被“睦邻”键救回了性命,有次半夜叶老伯病发,危急关头,“睦邻键”唤来了隔壁邻居,一位开出租的老师傅火速把他送到医院。
随着社会需求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凝聚力工程”顺应而为,延伸了服务对象。博物馆中一块电子屏全方位演示了长宁市民热线962347所涵盖的“包罗万象”,热线将原先4大类50条热线整合成一条热线,47家职能部门联动、24小时全天候接受群众咨询、建议、举报和求助。电话受理后,实行2天内先行回音、5至30天内限时办结,热线还向市民作出承诺:有事找政府,事事有答复,件件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