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2014年02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文坛”又闻“武打”声
凌 河
  凌 河

  元宵过后仅仅两天,六龄童的追悼会就在绍兴举行——没有想到的是,本该庄严肃穆的告别,竟演成了一场武打。

  其实这类的武打,又岂止在六龄童的灵堂?稍早几日,就在春节期间,也是在绍兴,“三味书屋”的门前,不是就大打出手了么——在等候参观的数百人长龙中,就发生了拳脚相加、耳光乱扇的全武行,引来了网上一片叹息。

  为什么要“打”?据网上最初的报道,说六龄童遗像前的“群殴”,是因为家庭纠纷,出手的都是亲戚,无非是遗产遗物的争斗。但后来章家又出来说,动手的不是家人,只是“朋友”而已。至于究竟为什么打,至今也说不清。但“三味书屋”外面的“打”,却是“动机”很明白的,六个须眉汉子打一个弱女人,打得她倒地哀叫,这六个男人,一派胜利者的腔调,一脸“强者”的豪迈。这种动机或曰心态,看似没有来由,却是我们早已见惯的——这不是鲁迅笔下小小未庄那个阿Q的“胜利法”吗?中国人再熟悉不过啦!

  春节里头绍兴城里的这两场武打,其实都是发生在文化雅事之间,六龄童本是艺术大家,他的丧仪却演成了“全武行”;“三味书屋”是鲁迅发蒙处,排队前来瞻仰,是有文化的表示,结果也大打出手——“文坛”又闻“武打”声,不知鲁迅先生跑到门外,目睹这一切,竟作何感叹?

  当然也有人说,这两场打戏,上演在“文坛”,却不一定是文化人所为,比如来悼念六龄童的,“亲戚”也好,“朋友”也罢,都可能是目不识丁的主儿;至于在“三味书屋”门外排队的,更不必是知书达礼者,他们也许本来就愚昧,愚昧到将先生的故居当作一座庙来参拜——这话自然会有一点道理,那也许是凡夫俗子,闯入“文坛”之后发生的怪事呢!但“文坛”响起的武打声中,却确实有着“文化人”的“武行”,比如前些年,便有丹青大家,画坛大师,到了西南边陲的某州,因为接待不甚周密,有了一点小小“不敬”,便操起偌大瓷瓶,朝当地的副秘书长头上砸去,直砸得满脑袋直冒鲜血,“砸烂狗头”之后,竟还不解气,还要接待方“深刻检查”呢!至于这一年北京街头,“意见领袖”与文科的女研究生下帖“约架”之后,又在通衢大街上大打出手;至于文学作品研讨会上,因为一言不合,又因为人家斗胆批评了几句,于是跑上去就是两个耳光,结果变成了“华山论拳”等等,文人之间的武打,文坛上面的全武行,就早已不是什么这个春节才响起的拳脚相加啦!

  还是那句老话,鲁迅先生如果在世,跑到“门里”再跑出“门外”一看,文坛不绝武打声,国民性仍然那样“隽永”,又能作何感想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读者之声
   第A27版:目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线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文坛”又闻“武打”声
骄傲的皮匠
来自地球的你
取消审批事项更要担好监管责任
松下
“颠覆传统”的辩证法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文坛”又闻“武打”声 2014-02-18 2 2014年02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