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何时开始有西菜吃?现在知者很少。但不难想象,上海人最初吃生的蔬菜和血淋淋的牛肉之类,肯定吃不惯,没胃口。于是,一些中国式的西菜馆出现在上海滩上。例如南京路西藏路东南角的“晋隆”,西藏路汉口路口的“一品香”,福州路云南路口的“大西洋”,广西路近福州路的“新利查”等。
中式西菜馆的菜肴是烧熟的,还有鸭肝、鸭舌头等正宗西菜馆不供应的食物,而餐具的讲究、刀叉匙摆法的正规则毫不逊色。
不久,一些非中国式的西菜馆纷纷开设。当然还是要尽可能适合上海人的口味。那时,到南京路山东路附近的“沙利文”能吃到美式西菜,到“大西洋”对面的“印度咖喱饭店”能吃到咖喱味又香又浓的咖喱鸡饭,到虹口三角地小菜场附近的“德大”能吃到德国风味的牛排,到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蒲石路(今长乐路)的“红房子”能吃到法式大菜。另一家能吃到百分之百正宗的意大利菜,是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近西端森内公寓里的“森内饭店”。不过这是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事。
吃俄式菜的去处较多。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金神父路(今瑞金路)和近迈西爱路(今茂名路)之间就有好几家,最著名的有一小一大。小的是“文艺复兴”,店里有一小天井,夏天乘凉吃饭很舒服。大的一家是“DD’S”,老板和女招待员都是俄罗斯人。DD’S首先推出的“火烧冰激凌”引起许多顾客的好奇。另有一对俄罗斯夫妇住在北京路圆明园路口一幢红色公寓的楼上,把房间布置成餐室,每天中午供应他们自己做的家常便饭,价廉物美,顾客不少,大都是现在称“白领”的人。
再有一对奥地利夫妇,在今淮海中路原有一家“伟达饭店”的楼下,开了一家小西菜馆,名“飞亚加”。店虽小,他们供应的“油炸面拖蘑菇”味道鲜美,别家吃不到。要吃煎牛排,他们当面切(以示新鲜),当面煎,根据顾客要求的生熟程度煎得恰巧正好。收费虽高,顾客不少。
抗战胜利后,上海出现不少西式快餐店,南京路上近江西路一带著名的有“马尔斯”和“吉美”等。那时的西式快餐店与现在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完全不同,它们的快是快在“公司大菜”(现称“套菜”),只有一汤一菜一咖啡。此时,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平安大戏院”西道,有一家以沪上最佳栗子蛋糕闻名的“飞达”已经关掉。在它原址西首开出两家西餐馆:“大来”和“来喜”,后者的德国式咸猪脚很可口。后来,在思南路南昌路口,开有一家与“来喜”读音相似的“蕾茜”,但特色菜不是咸猪脚,而是由鸡丝、鱼翅等制成的“金必多汤”和全鸡大菜。
最后要说的是曾在上海相当受欢迎的罗宋大菜饭店。不知从何时起全消失了。罗宋大菜馆的老板大都是山东人到过哈尔滨再来上海的。记得上世纪30年代初,在交通大学附近有两家罗宋大菜店,花两角小洋(即一枚银角子)可以吃一汤(罗宋汤)一菜(油炸面拖牛排或猪排)一红茶,餐桌上有一大盆切片罗宋面包随意吃。40年代最著名的罗宋大菜馆是今淮海中路原“巴黎大戏院”隔壁的“东华”,罗宋汤很入味,用小锅盛了端给顾客,胃口小的人喝汤就饱了。
十日谈
老上海的餐馆
除西餐外,中餐馆当然也要去,最喜欢的是新雅和杏花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