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类似笑话的真事儿:海南省东方市环卫局不久前出台一项“新政”,市民进公厕须先换拖鞋。
放在“大历史”的背景下看,此举无论如何是一种进步。曾几何时,中国城乡的公厕大抵简陋肮脏,虽然国人习以为常,但友邦来宾却大感惊诧。到了今天,绝大多数公厕早已旧貌换新颜。进厕所要换拖鞋,将众人鞋底之污拒之门外,既可令公厕长洁,又可免保洁辛劳,多好。可惜的是,此举一出,广遭非议。因为施政者忘了一个常识,一双拖鞋众人穿,容易传染脚疾。
大胆预测,在媒体和公众的炮轰之下,换鞋如厕“新政”,很快会寿终正寢。那些动用公帑购买的“厕所专用拖鞋”,大概只能一扔了之。
说起来,如厕换不换鞋,总还算是小事。可是,施政不讲常识,有时还会出现在一些民生大事上。比如“单独”二胎。
放开“单独”二胎,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的,是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可谓郑重其事。这项改革,广受拥戴。如何实施这项新政,各地自己制定细则。于是,有些地方出台了“放弃生育二胎,夫妻各奖500元”的政策。此举初看也不无道理,应该鼓励少生么,而且,1000元的奖金比当年十几块的独生子女费,翻了好几番呢。
可是,仔细推敲,这项政策却有违常识。什么是常识?常识就是尽人皆知的寻常道理。讲常识,就是要符合基本逻辑,要合乎寻常人情。
先说基本逻辑。这项政策的逻辑,显然是在表达即使符合条件也不生二胎,很好,很先进,要鼓励,要表彰。这对吗?当然不对。按国家卫计委的表述,如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几十年后,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锐减,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开放“单独”二胎,是为了“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人口新政。从这个意义上看,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二胎是利国利己的好事。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要出台政策鼓励大家不生二胎呢?
再说寻常人情。既然国家赋予了公民符合条件即可生育二胎的权利,那么,生或不生,是公民自己考量的事。有些夫妇可能今天不想生二胎,或是受条件所限不能生二胎,这也是公民的私事,行政力量没必要介入其间。地方政府又何苦用这点小钱,来“引诱”公民放弃指标呢?为了区区一千元,放弃生育指标。这样的人,即使有,也是极少数极个别。据记者调查,在某大都市,就无人申领这个可笑的“放弃指标”奖。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政策出台,不会是某人一拍脑袋就决定的,有一整套复杂流程,包括开会啊调研啊讨论啊审议啊啥的。可是,为什么仍有进公厕换拖鞋、放弃生育指标有奖这样的政策出台呢?一言以蔽之,不讲常识之故也。
讲常识很难吗?其实不难,多一些开门纳言,少一点闭门造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