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臭井
祝子平
  祝子平

  我们是个新建的连队,具体地说昨天还是一片原始森林。我们将其整出一块空地,就地取材,用树杈、竹竿、茅草盖上几幢房子,连床也是竹篱笆铺就。躺在上面能够嗅到泥土的气味,能够仰望茅草屋顶间隙中透过的星光。真有一种天当被子地当床的感觉。

  住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突出的问题就是水源。从连队下坡三四百米有一条小溪,倒是可以洗衣汲水,只是我们没有盛水的容器,洗个脸,烧口开水甚至漱口刷牙都要往返几百米,实在太不方便。于是大家合计着在连队边上挖一口井。没有任何材料与工具,硬用一把锄头连刨带掘,花了几天的工夫挖出了一个两米多深一米多直径的坑,没有砖块垒砌的井壁,没有石头和水泥的井栏圈,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土坑。不过一天下来,坑里竟积起了大半坑的水,于是大家奔走相告,井里有水了!于是大家便很自然地称其为井了。

  不过很快大家都发现那井里的水很浑浊,而且研究下来也不见得全是井壁里溢出的地下水,而是不远处水稻田和下雨时流入井里去的。于是大家对那井水便有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煮饭烧茶的水宁可远一些大家也还是去小溪中汲取。

  然而,进入雨季,连日暴雨,那条小溪竟会变成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河里的水,都是暴雨冲刷形成的洪水,浑浊已是理所当然,枯枝残叶、腐土畜粪大量混入,已是肮脏不堪了。相比较,井水的污染要好得多,还有一个优点:距离近,因此那个土坑的井边则开始热闹起来。

  当时我们是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按军队的建制。那是个雨夜,劳累了一天的我们正在梦里,突然一阵急促的哨声将大家唤醒。照例又是黑灯瞎火地胡乱跑上一圈,回到连队附近时听到人群中有个女生惊恐地惨叫了一声,打听下来,原来那女生由于天太黑看不见路,一脚踩进老乡的粪坑里。当大家七手八脚将她拉起,浑身已沾满大粪,奇臭无比。赶快洗一下!鬼使神差,黑暗中有人叫道,这里有口井,快来打水洗一下,于是大家将那女生推到井边,没有打水的容器,干脆跳下去。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大家才想起昨晚的事,那井里的水当然不能再用了。那口井则被大家叫做了“臭井”。于是那井边又冷清了起来。不过随着时日的流逝,人们似乎有些淡忘了,先是伙房里的人偷懒就近用那井水洗菜,淘米甚至煮饭。大家发觉后抗议,但到底没吃出人命大事,也就不了了之。渐渐地有人从当地老乡处学来秘方,用仙人掌砸碎放入水中搅拌,果然能起到明矾的作用。浑水变清,大家欣然接受,那井边再次热闹起来,而且这繁荣一直持续好几年,一直到我们回城,基本上那“臭井”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

  三十多年后,我们重返当年的连队,老职工欢迎我们,拿出珍藏多年自酿的包谷酒,同去的几个老酒鬼喝下来异口同声称赞那酒好喝,味醇,问下来那酿酒用的竟是那口臭井中的水。大家好奇便去到那井边。果然,算来诞生已有四十多年的那口井还在,当然现在已装上了水泥的井栏圈,周边一大圈地上也铺上了水泥,真正地像一口井了。往里看,井壁却还是原来的黄泥,只是岁月使其显得光滑且生长着一层绿油油的绒毛。那水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清冽得没有一丝杂质,果然是一口好井啊!真不能想象这就是当年的那口“臭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3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资讯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8版:3·15专版
   第B09版:3·15专版
   第B10版:运动会
   第B11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2版:热点赛事/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讲常识很难吗?
马眼
臭井
“笔谏”佳话
闹钟叮铃铃
爱上黄龄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臭井 2014-03-10 2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