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学艺,是中国人的传统。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总要有一份手艺,以后可以养家糊口,或出人头地,无论绘画、唱戏乃至木工、瓦匠……无不如此。要拜师,总是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寻找好的师傅,然后挑选合适的仪式,正式拜师,投在门下,读书学艺。学艺的人找师傅、拜师傅,历来如此。
可是江寒汀与吴孔奇这对师徒,恰恰倒过来,是师傅找来徒弟授艺,成就一段美谈。
1959年,11岁的吴孔奇已经表现出了绘画的天赋。在安福路小学的美术课上,他的习作总是老师表扬的范例,同时担任了大队的墙报委员,负责校园中的墙报编绘。
一次,黄浦区文化馆举办名家笔会,江寒汀、张大壮、吴青霞等挥毫表演。吴孔奇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前去观摩。因为是名家云集,观众也是济济一堂。年纪尚小的吴孔奇从大人的缝隙中挤了进去,抢在头排,聚精会神地看大师们绘画。江先生开笔画的就是松树。因为是第一次现场看大家作画,吴孔奇简直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全神贯注。江先生也注意到了这个专注的孩子,笔会结束以后,江先生主动跟他说:“小弟弟,侬有辰光可以到我家里来。”并且把住所地址告诉了吴孔奇。
吴孔奇喜出望外,到了星期天,匆匆赶到江先生家。让他惊奇的是,开门的竟是他的同班同学江圣行。原来江圣行是江先生的女儿,吴孔奇大为感慨:同窗数年,不知江先生是尔父。
当时吴家住在淮海路的上海新村,离江家不远,吴孔奇就成了江先生家的常客。江先生作画不多,偶尔创作,而且他的习惯是在晚上,一般客人走了以后,他让吴孔奇留下来,看他作画。江先生家里的画桌是正方的八仙桌,六尺、八尺的放不下,一般的画都比较小。江先生一边画,一边让吴孔奇看他落笔的技法、门道。吴孔奇悟性强,接受力强,第二天就会把前一天江先生画的画,模仿着画一幅送去。江师母十分惊异这位弟子的记忆力和模仿力。
有一次,江先生画到很晚,过了子时,吴孔奇无法回家向父母交代。江先生说,不要急,我给你写张请假条。说时,拿出一张册页,随手画了一棵松树,并题款:辛丑冬日,江寒汀灯下为陆小牛作。“好了,这张画拿回去,你爸爸妈妈不会骂你了。”
当时,上海文化俱乐部的画室内,画家们经常聚会,江先生经常带吴孔奇出席,逢人介绍“这是我的得意门生”。好多次,江先生让吴孔奇当场走笔作画,那些同仁们见状,纷纷感叹:“果然是你的学生,全是你的风格。”江先生自然蛮欣慰。
1960年的一天,唐云先生到江先生家做客,江先生高兴地对唐云说:“这是我的弟子,叫陆小牛(吴孔奇的小名)。”唐云很感兴趣地说,“没想到你这么大年纪了,还收了个这么小的学生。”于是,唐云当场出题,要吴孔奇开笔。吴孔奇人小,也不知胆怯,随手起笔,几片枫叶、一只画眉,跃然纸上。唐云先生拍案叫绝:“的的刮刮新罗(山人)。”新罗山人是清代大画家,人物、山水、花鸟俱精。江先生不无得意的说:“要不如此,我也不会给你介绍了。”
1959年,江先生在上海书画社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共得收入2800元,一直对摄影感兴趣的江先生,就到淮海路上的立基照相器材店,买了两台德国的照相机,一台是135型的莱卡,一台是120型的罗莱佛莱克斯。相机买来后,他高兴地带着女儿江圣行和弟子吴孔奇,游览城隍庙。
江先生身体不好,1963年,年仅60岁时就因肺癌去世。众多弟子披麻戴孝。入殓时,吴孔奇作为最小的弟子,为师傅“捧脚”入殓。2004年,留法回来的吴孔奇,与师叔江石邻合作举办画展,圆了纪念恩师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