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大片票房厮杀中,由狮门影业发行、数字领域制作的经典科幻小说改编作品《安德的游戏》在票房上惜败《饥饿游戏》,但在好莱坞电影圈中赚足了好口碑,掀起了一股“安德热”。导演加文·胡德曾执导《x战警》,是圈内有名的“片不惊人死不休”,他擅长的是挑战视觉的创新程度和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此片特效由数字领域公司一手打造,由《星际迷航》和《泰坦尼克号》的视觉总监罗伯托·奥奇和艾德·乌尔布里奇担任制片,按照他们的话说,《安德的游戏》是“近二十年电影史上,对视觉特效技术挑战最大”的一部电影。奥斯卡组委会和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院曾举办了一次学院会员与影片创作团队近距离的座谈对话,让我有幸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影片创作理念和幕后故事。
“一个镜头中有270多亿个特效模型”
《安德的游戏》是美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在1985年推出的一部畅销小说,曾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作家卡德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位曾连续两年获得星云奖最佳长篇的作家。故事设定于未来世界,人类面临外星生物的毁灭性攻击,而这些外星生物已经掌控了成人的智慧和战争技巧,唯一对抗他们的办法是在宇宙国际舰队中培养一批具有军事天才的少年,通过严格的战争游戏训练,选拔出一个神童成为领导国际舰队的指挥官。小说中,作者对未来世界进行了天马行空的描写,整个国际舰队备有超光速的安塞波通讯技术,而所有模拟训练都在零重力的环境下进行。那么,在电影大屏幕上,如何去创造真实的零重力场景呢?导演加文·胡德说他“妻子认为翻拍这小说纯属自杀行为”。
传统的绿屏和吊威压技术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这种电影视觉需求,加文·胡德在座谈中拍了拍坐在身旁的视觉特效总监马修·巴特勒,略有歉意而富幽默感地说“我知道你被我折磨得够呛,希望咱俩还是哥们儿。”马修·巴特勒是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太空科学的硕士,他表示《安德的游戏》挑战的他在麻省理工没有学到的一门课:想像力。片中有四个大型的模拟训练场景,导演要求每个场景都体现人物的不同心理情绪,这是对特效团队的极限挑战。吊威压技术和绿屏抠像只能展现全景,而表现不了演员的面部表情;最后数字领域决定研制一套从未被开发的新系统,用动态捕捉技术模拟人物的身体动作,利用4500个LED灯在现场打造出未来世界的光感,然后在后期把人物面部表情合成到虚拟的身体上。这样,影片最后呈现的视觉场景,既能表达人物情感,又兼顾表现了零重力的战争空间。
经过四场大型模拟训练,主人公安德接受了国际舰队交给他的终极测试——模拟人类舰队与外星虫族的战争,如果他打败外星舰队,那么安德就能顺利毕业,成为新一任的指挥官。这个影片的高潮片断涉及到30万艘宇宙飞船和360度指挥空间,由马修·巴特勒带领的特效团队为了完成这个场景,必须制作和渲染出270亿个特效模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安德”
近几年,未来青少年暴力成为好莱坞卖座的题材之一,其中票房成绩最好的是《饥饿游戏》,但此片在电影圈内的口碑平平,部分电影人称此片仿效北野武的《大逃杀》,说故事只停留于俊男靓女的角色组合,无法弥补在人物性格上的欠缺。媒体对《安德的游戏》颇有误解,以为此片“只是另一部翻拍片”或者“不过是类似《饥饿游戏》的青少年暴力电影”,但他们错了。
《安德的游戏》是扎克伯格唯一公开过的私人文学读品,也被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称为他的“精神指南针”。翻拍这样一部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巨作,导演加文·胡德说,他在筹拍期间已经收到很多原著粉丝的来信,“警告”他不要“侮辱”他们心目中的安德。但他表示,此片面对的是没有读过《安德的游戏》原著的观众们,因为电影语言很难兼顾书中对道德伦理和安德内心世界的大篇幅描写,但如果省去太多内心戏,那电影就完全失去了故事的核心本质,他说道:“毕竟这是一部娱乐大众的主流电影,一切都在安德的眼睛中表现出来,观众要如何理解背后的涵义,那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和文化背景。”
幸好,电影并没有失去原著中安德这个灵魂人物。本片选定年仅15岁的英国小演员阿沙·巴特菲尔德出演主人公安德,为的就是“用有限的银幕时间”来最大化挖掘这个灵魂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他来反映整个故事要探索的关于人类在战争、权力之争中存在的善恶面。阿沙说,他演绎的安德是一个大荧幕上的人物,他理解每个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安德……
寄自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