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新民画廊俱乐部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才多艺的陈鸿寿
韩天衡 张炜羽
■ 陈鸿寿篆刻“松宇秋琴”
■ 陈鸿寿篆刻“问梅消息”
  ◆ 韩天衡 张炜羽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江苏赣榆、溧阳知县及淮安府海防同知。陈鸿寿为官廉明,作风干练,为济世安民的良臣能吏。而作为艺术家,陈鸿寿同样表现出其超人的禀赋和深厚的造诣。其生平雅好摩崖碑版,又工诗文,善花卉,擅长书法,尤精隶书,结字简古奇崛,用笔恣肆爽健,独具面貌。陈鸿寿篆刻服膺丁敬,并与奚冈、陈豫钟交好。作品在“西泠八家”中以气壮力厚胜者,也是浙派篆刻的中坚代表。 

  关于陈鸿寿篆刻的取法与印风,人们常将其与契友陈豫钟相较,称:“秋堂专宗丁龙泓,兼及秦汉;曼生则专宗秦汉,旁及龙泓。”“秋堂以工致为宗,曼生以雄健自喜。”诚为确论。陈鸿寿艺术创作强调自我意识,并认为“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而时见天趣。”但他的“不到家”并非粗糙,而是作者基于扎实的艺术功底上所要表现的一种适情率意,尤其是在提刀叩石间,时时迸发出炽热的激情。观其印作,用刀张扬,豪迈险绝,线条跌宕顿挫,精力弥满,独具解衣磅礴,雄恣英爽之气概。陈鸿寿已将浙派波磔短切的切刀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并趋向简洁明快,与丁敬、黄易等早期含蓄蕴藉的作风判若云泥。陈鸿寿能在浙派前辈的笼罩下另辟蹊径,作品气势凛然,表现出一种阳刚雄枭之美,也与他旷达豪爽,力求创新的性格密切相关。 

  此外陈鸿寿在文人雅玩收藏圈中的名望,较之印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早年受海宁著名藏书家吴骞《阳羡名陶录》的影响,已对紫砂壶制作过程中如何辨别砂质,及陶艺风格变迁、传承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嘉庆十六年(1811)陈鸿寿任职溧阳,比邻陶都——宜兴,便在公暇亲身投入到紫砂壶的制作之中,精心设计出了 “石铫”、“古春”、“合欢”、“匏壶”等经典的“曼生壶十八式”,交由制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等制作。陈鸿寿不仅自己撰写壶铭,还邀请好友郭麐、高日浚、汪鸿等一起参与,由其亲自操刀刻壶,世称“曼生壶”。“曼生壶”简洁古朴的造型,隽永典雅的铭文,来源于陈鸿寿特有的文人审美取向。它不仅首开文士与紫砂艺人合作的先河,还极大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它将紫砂壶从工艺品升华到文人艺术珍品的行列,人们通过品茗与赏壶,来领略人文精神和工艺之美。“曼生壶”是传统高雅的文人艺术与制壶技艺最完美的结合,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当时学人与藏家的极大兴趣,纷纷什袭而藏,且对后世壶艺的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聊作一时雅兴的陈鸿寿所始料未及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民资讯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评论·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圈内圈外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新民画廊俱乐部
   第B08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 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夜光杯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阅读/连载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目击
万历书画熠熠生辉
多才多艺的陈鸿寿
万历皇帝致丰臣秀吉招降书首现沪上
《陶渊明爱菊》 瓷板简约素淡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新民画廊俱乐部B07多才多艺的陈鸿寿 2014-04-19 2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