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艺家协会在上海召开工作会议,我遇到陕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叶锦文。老叶告诉我,今年是陕北说书艺术家韩起祥诞辰100周年,有关单位正在筹办纪念活动。他还为我说起了毛主席听韩起祥说书的往事。
1946年,毛主席驻兵延安杨家岭,运筹帷幄。老人家日理万机,经常熬夜。一天下午,毛主席起床不久,听见岭下传来三弦声,警卫员向他报告:“盲艺人韩起祥正在说书。”毛主席吩咐办公厅李树怀牵着白龙马去请说书先生。
当时,韩起祥已经出名,人称“小书圣”。初次见毛主席,他十分拘束,进屋一直站着,毛主席几次请他坐,他就是不敢坐。毛主席笑着说:“莫要客气,坐下嘛,立客难当哩。”韩起祥这才坐下,问道:“您要听什么书?”毛主席话锋一转:“你是说书先生,应当称为韩先生,平时都说些什么书?”韩起祥回答:“主要说《包公》和《隋唐》,有时也唱些乡俚小曲,高高山上一泉水,四个女人洗大腿……”说着,韩起祥脸也红了。毛主席说:“这种唱段当然不好,但是,你有群众基础,可以编些新书,宣传我们的政策。你不仅要做三弦艺人,更要成为我们的三弦战士嘛。”韩起祥不安地说:“我愿意说新书,但是,我没文化不会编书。”毛主席和颜悦色地说:“我让鲁艺的秀才为你编唱本好不好?”韩起祥高兴得直点头。
几天后,鲁艺的教师把新编的唱本读给韩起祥听。韩起祥听后直言不讳:“你们读书人写得太文绉绉,能不能让我用老百姓的言语来唱?”于是,他拨动三弦,敲响檀板,用大白话说唱起来,不仅唱词朗朗上口,而且主题突出,观点鲜明。从此,韩起祥开始创作大量的新曲目,如歌颂毛主席在重庆谈判中大智大勇的《时事传》,宣传人民当家做主的《选举会》等,深受群众的好评和欢迎。
1953年,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开幕,毛主席、周恩来、朱德总司令出席了会议。毛主席热情地招呼韩起祥:“韩先生,您来啦。”韩起祥感动得热泪盈眶:“您老人家还记得我?”毛主席风趣地说:“怎么会不记得呢,我还答应你,要送你一把最好的三弦哩。”韩起祥真诚地说:“毛主席呀,延安人民想念您呀!”毛主席充满感情回答:“我也想念延安人民,请代我向父老乡亲问好。”
第二天,中央办公厅干部送给韩起祥一把新三弦:“这是毛主席送给你的礼物。”韩起祥接过三弦,心潮澎湃:“感谢毛主席,这是说书人的传家宝呀。”
虽然韩起祥先生已经逝世多年,但是人们没有忘记他。可以告慰韩先生的是,陕北说书的艺术根基己经牢牢扎在民间,政府把它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落实传承保护的措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现象,艺人一年四季演出,非常受欢迎。有些艺人挣了钱,兴奋地说:“感谢政府好政策,说书能挣五百万。”有些艺人买了汽车,自己开车赶场子,自傲地说:“开车赶场不稀罕,学习前辈韩起祥,当年主席听说书,白龙骏马请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