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火车站送几位农民工朋友回老家。途中,几位农民工朋友向我发牢骚道:“小华,上海现在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可我们搞不懂,你们的土特产为啥还是‘老三篇’呢?五香豆、大白兔奶糖、南翔小笼,为啥不搞些新特产?”我一时语塞,竟答不上话来。
的确,说到上海的特产,人们往往会想到城隍庙的五香豆、大白兔奶糖和南翔小笼。它不仅给人们留下一段段美好的记忆,成为推销上海的一张张“名片”,也成为外地人员来沪必购的“纪念品”。都说如今的上海长高了,变美了,发展了,富足了,可让我不明白的是,上海的特产依然是“老三篇”唱主角,而“新三篇”却迟迟未出炉。
是上海缺少研发力量吗?是上海人创新意识不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在这方面举步不前,发展缓慢呢?应该说,上海并不缺人才高手,并不缺头脑风暴、创新业态,缺的还是那么一股气,一股奋起直追,承上启下的大气。就拿上海特产来讲,你年年是老三样,谁来理你?谁来亲近你?我想,确实到了该变一变,做一做的时候了。如果我们能经常推出新三样特产,那么不仅让更多人品味上海、亲近上海,而且也可以在打造品牌、促进特产经济这块做大做强,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