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伯夷列传》一篇,传伯夷、叔齐之事倒在其次,重点在太史公借题发挥,表达观点。孔子谓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太史公则认为《采薇》几句,还是或多或少有“怨”在其中。天命不可捉摸,往往恶人得到乐逸的生活,而贤者活不长久。
我读到此处忍不住哼了一下。伯夷、叔齐之事从前就听过,平心而论,不愿继位而相继逃出,身为皇子并没有考虑自己应当肩负的对国家的责任,仅仅为了成就自己的名声而一走了之,不可不谓自私;抱定顽固君臣观念,不看天下局势和伐纣的理由而一味谴责,不可不谓视野狭隘;不食周粟而死的行为相当没有建设性,若是看不惯,为何不以自身之力去改变现状,甚至为何不极端一点学学刺客列传中的诸位以身试法,只晓得饿死自己,倒似重点仍放在想要成就自己的身后名,不可不谓软弱无力,消极处理。《采薇》数句,确是有怨,怨的是天下不如自己想象的那般单纯美好。“神农、夏、虞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把自己比作神农时人,责怪的是这个世界,而并不想出力去改变这个看不顺眼的世界。
先撇开我个人的这些想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坚持自己的理念,不可不谓有气节,孔子“求仁得仁”是颇为中肯的评论。可明明是自己求死,却要怪到天命不仁、虐待好人的头上,未免是借题发挥。伯夷、叔齐若是能大展拳脚,照自己的信念去改变世界,又能维护气节又能得以善终,不是更好吗?这样的话,天命不就是能让“善人得善终”吗?这里明显就是以偏概全。
再读下去,哦,恍然大悟。太史公引了如下几句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这几句都论的是物以类聚,太史公把自己类比成伯夷、叔齐的同类,贤良耿直,然而无法在时代大潮中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这样一来,前面明显不过的借题发挥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才是太史公写《伯夷列传》并评论了这么多的真正目的。对伯夷等人的评价是否是太史公的真实想法,是否合乎逻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只是一个跳板,借着写他们,太史公其实是在写自己!
这让我想到在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里,情节、人物、世界观等等,有时追究其真实的来源及与现实的界限,其实无甚意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人物激烈地剖白自己的时候,当微小的动作、细腻的风景展现出情愫的时候,当在剧烈的戏剧冲突中看到命运的某张脸的时候,创造这个世界的作者的感情就真切地传达了出来。
所以读到此处,我觉得对于伯夷、叔齐二人事迹的看法是否一致,太史公的论述是否有破绽,并不重要了。结合他自身的经历,体会到力透纸背的对自己人生的悲叹,给予了这一短章压倒性的感人力量。文学作品中最精彩、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必定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的呈现有关。当这一色彩显现的时候,无论文本最初的被创作的目的是什么,都会具有文学的特质。
另外,太史公让这样一篇“借题发挥”的列传居于列传之首,想想也颇为微妙,恰像是给其余列传乃至整部书都烙上了自己的烙印。“太史公曰”的评论出现在多处,多为对事评论,而这章所透露的个人情感和其中的嗟叹,才更加使这部史书带上了“司马迁个人作品”的烙印。
不过,在中国史学史上,《史记》毋宁说是个异数。与之相较,《左传》《国语》不免显得有些冷冰冰,《通鉴》则承袭了它们的正统史家风格。而《史记》的某些主观印记,从读者体验来说,倒更有触动。如果说《左传》是“纯史”的话,《史记》则掺杂了N多的文学。这区别不仅仅是因为修辞、叙述技法的成熟,或者价值引导的隐现,而是因为它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叙述主体个人生命体验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