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冬天,朱镕基同志说,上海市人大也应为普及京剧、弘扬国粹做点贡献。遵照领导要求,“上海市人大京剧社”应运而生。他们遵循“弘扬国粹、传承经典”的宗旨,几位老同志积极发挥余热,苦心经营,把人大机关的京剧演唱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成了“推动机关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
1 精心组织扬国粹
京剧社的社长朱寄萍,原是市科技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他在交大读书时,爱好音乐,是学生会主席,常组织学校的活动,具有丰富的组织活动经验。如今指挥着一个业余京剧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原来来活动的人很少,他动员;后来来的人多了,他又制订“规矩”。唱的人少了,他调度大家学唱长的段子;来的人多了,他安排社员演唱短的段子,使来活动的成员都有机会展歌喉、学唱腔。后来来的人更多了,一个场子容纳不下了,他又巧妙地把几位京胡老师分开,青衣组、老生组、老旦组……各自练唱,互不干扰,大家一起进步。朱寄萍并不是从小学戏,但他有音乐细胞,乐感比较好,接受京剧唱腔比较快。如今,他的杨派唱腔,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听起来让人感觉“蛮有功底”。
京剧社除了认真学唱传统戏,还根据不同活动,创作、演出不同的节目。2009年春节,中央老领导参加上海市春节团拜会,作为唯一一个非专业团体参演的单位,人大京剧社自己创作了一曲京歌《我是人大代表》;2009年9月,在上海市市级机关工委组织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会上,京剧社表演了京歌《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2011年4月,京剧社参加了上海总工会举办的纪念建党90周年“五·一”晚会,一曲京歌《咱们工人有力量》荣获最佳表演奖。人大京剧社,成为了“推动机关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
2 因人而异选俊才
唐国才,京剧社副社长,原市人大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他把自己定位在“做好后勤保障、为大家服务”。每次活动,他总早早来到场地,接待京剧院来辅导的老师。他曾是上海服装公司艺术团团长,团里曾涌现过周炯儿、薛美娟这样的尖子,也演出过像《红灯记》这样的京剧,可他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赤膊上阵”,上台唱京戏。
刚开始活动,来的人少,辅导老师和琴师比学员还多,朱寄萍对他说,你也能唱,不要怕嗓子不好。于是,他就开始学唱“麒派”戏,特别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唱得有模有样。那一年中央老领导来检查,京剧社汇报演唱时,他模仿“麒派”的念白,“千不念、万不念,不会忘怀老领导对我们的关怀!”老领导哈哈大笑,夸他居然把周信芳的念白“篡改”得天衣无缝,并连连夸京剧社的“演员”很有“派头”。经过努力,他的调门也上去了,原来是C调,现在已经唱降 E调了。
后来,爱上京剧演唱的人越来越多,京剧社已经发展到30多人。在人员安排上,唐国才也是煞费苦心。信访处的俞心慧,来的时候学唱青衣。唐国才发现她的嗓子更适合唱老生,就建议她改行;当发现俞心慧爱上“马派”唱腔时,又帮她联系了著名的“马派”传人张学津先生。如今,女老生俞心慧也是人大京剧社的一个亮点。许解良,天生一副好嗓子,唐国才建议他学唱“高派”,居然一炮而红。因为学唱高派,必须有好嗓子,如今不要说在业余界,就是专业行内,学唱“高派”的佼佼者,也是凤毛麟角。而每每许解良登台演唱时,都会让专业的老师也不禁叫好。现在,郝晨宇的小生、夏正法的花脸、杨建国的“谭派”,都各具特点。
3 为“伊”憔悴终不悔
龚学平虽然退了下来,但依然以巨大的热情在机关倡导、推广京剧艺术,且身先士卒,学唱了很多传统京剧唱段,他的杨派名段《文昭关》,很多人已经一饱耳福;最近,他又醉心于麒派艺术,无论是《追韩信》,还是新编历史剧《狸猫换太子》,唱起来都是有板有眼。他还根据老领导要求,积极组织最好的班子、技术,把京剧的经典剧目,用当今“高清”和3D技术,拍摄成电影。像《霸王别姬》已经完成,且被美国奥斯卡剧院抢得先机,应邀去美国举办“首映式”。教育部有“戏曲艺术进课堂”的要求,龚学平提出让京剧影片进课堂,解决学校戏曲教育师资问题。
“今年是周信芳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拍《追韩信》这部片子也算是向大师致敬。周信芳先生是京剧改革创新的代表,‘海派京剧’艺术创始人,和梅兰芳先生一样,是我国京剧艺术的两面大旗。”龚学平讲起了周信芳代表作《追韩信》拍摄的原委,“这个戏的结构原来较散,我们剪除原剧本的枝蔓、紧凑情节、加强主线、突出人物、保留经典唱腔等一系列加工,把整个戏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内,较符合当代人欣赏的习惯。因为这个戏是周信芳先生的著名作品,当时上海滩几乎人人都能来句‘三生有幸’,连杨华生先生在滑稽段子里都要引用这个唱段,可见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