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一周新闻人物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丽娟:与崧泽遗址结缘20年
姜燕
■ 周丽娟在考古测绘周丽娟 供图
崧泽遗址博物馆效果图图 TP
  本报记者 姜燕

  周丽娟与崧泽遗址结缘,20年为期。

  32岁初次接触崧泽遗址考古发掘,52岁筹建完成崧泽遗址博物馆工程。3年前,博物馆立项时,还有人说她年轻,现在已经再也没有人这样说了。今天,崧泽遗址博物馆如期开馆,崧泽遗址博物馆筹建办主任周丽娟如释重负。

  她说,考古有这样的收获,从来都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这就是低调的周丽娟。 

  距今5300-5900年前崧泽文化时期,人类生活的大致复原景象—— 

  河水漫流处,芦苇依依,锥顶圆体的茅草屋择高地而建,身材仅1.5米左右的崧泽人狩猎捕鱼,养猪种稻。人们从用釜煮食到发明了鼎,继而有了蒸器“甗”。

  由于生活艰苦,人们的寿命只有25-30岁,因为卫生条件差又面临生育大关,女性寿命更短,往往20-25岁便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时期,早夭的子女先是随母入葬,以后便随父或合家而葬。人们对火有着极高的崇拜,死去的人们采用燎祭,随葬品上抹有朱砂,身份贵重的人口中塞有玉玦,头上、身上配有各种玉饰。

  1 考古就是一年又一年的坚持

  新落成的崧泽遗址博物馆外形质朴,如一个气质清新的少女,小憩于上海西郊青浦区的乡野之中。这片土地,周丽娟熟得不能再熟,自1994年第一次来到这里,她已和崧泽遗址结交整整20年。

  记者说起要找一个对崧泽遗址最了解、最有感情的考古人时,低调的周丽娟沉默片刻,推荐了好几个学者,但讲起崧泽遗址的考古今昔,她又滔滔不绝。聊到放松时,她才开玩笑地说,“那时候,这里还没拆迁,农民们都认识我,看见我来了,老远就打招呼说‘周老师,你又来啦’,和我一起来的人都特别惊讶。”

  “崧泽遗址1957年就被发现、发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曾再度发掘,1994年,上海市想在遗址上建一座陈列室,我便跟随我的老师,当时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黄宣佩先生来到这里,对遗址再次考察。”周丽娟说。黄宣佩虽然是领队,但因需处理馆里的行政工作,作为骨干队员的她便承担主要的考古发掘与管理任务。

  虽然建陈列室的项目因种种原因没能立项,但周丽娟却由此与崧泽遗址结下不解之缘。2004年的崧泽遗址考古中,她担纲领队;2011年崧泽遗址博物馆项目再次启动,她更是受命担任筹建办公室主任,3年里每天坐车从市区到这里。

  2 考古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交接

  “博物馆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考古发掘地。”周丽娟说。自1957年开始,上海考古人就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1957年,黄宣佩根据青浦地方志记载,了解到崧泽近代史上有一位名叫袁山松的将领葬在那里。他根据这个线索前去考察,却有了惊人的发现,虽然当时没有判断出距今多少年,但能初步断定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活遗迹。1959年的一次干部下乡劳动时,又在今天崧泽考古的“主战场”——假山墩发现了陶片。陶片被送到黄宣佩手中,确认了原来的调查结果,于是正式组织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工作持续到了1961年。

  “今天博物馆里展出的‘上海第一稻’,便是在这第一次发掘中发现的。”周丽娟说。这次发掘结束后,遗址便被保护起来。所谓保护,便是将遗址覆盖上土,恢复农耕。发掘、研究、再发掘、再研究,对一地的考古就在这样不断的往复中进行,在一代又一代考古人手中交接。1974年-1976年,根据研究需要,对崧泽遗址又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

  与所有的遗址命运相同,它在现代人的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考古人员发现,假山墩表层土下方,很快就挖掘到距今5300多年的崧泽文化遗存。“在遗存之上还有什么东西,我们就很难知道了,据当地农民说,假山墩1957年以前曾高出地面六七米,之后有过一次平整土地行动,将能利用的土地都利用起来,那之后假山墩仅高出周边农田不足1.5米。”周丽娟说。

  3 考古就是一天又一天的等待

  同样,1987年的考古是由于遗址旁一条运河——油墩港的开挖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

  这次的重要发现是一口水井。步入崧泽遗址博物馆,便可看到这口复原得惟妙惟肖的水井。在这口直径约50厘米的井中,有汲水器陶罐及动物骨骼。

  “它的切口是一个较圆的平面,中间的土和旁边的土颜色不同,往下挖能判断出是淤泥,这是水象堆积的特征,壁面土很容易剥落,土里的包含物也不一样,一般会有汲水器等遗留。”周丽娟说,水井的开凿说明上海先民已经有了稳定和清洁的水源,生活质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1987年,崧泽遗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井,是中国迄今出土年代最古老的直筒形水井,表明上海是中国最先发明了找水和储水先进技术的地区。

  1987年考古时,周丽娟已从复旦大学分校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3年,但她一直在上海另一处考古地点福泉山遗址工地。1994年,她才第一次介入崧泽遗址考古中。

  “那时候,我们在农民家租了两间房,一间男生宿舍,一间女生宿舍,请农民帮我们做饭。每天七点半上工,下午四五点收工,就和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天吃饭。”

  随着研究的深入,周丽娟等人在1994年的考古中对假山墩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墓地有一个不断堆积的过程,而且以前一直认为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没有墓坑,那一次也发现了墓坑。

  4 考古就是一点又一点的发现

  到了2004年,崧泽遗址博物馆的重要展品“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人”和憨态可掬的陶塑小猪终于得见天日。

  对于这次发掘成果,周丽娟起初避而不谈。但这是一次回避不掉的发掘。谈起时,她说:“考古的发现大都是偶然,每个人的判断不同,换了一个人,可能有更多的发现。”

  她对考古有着天生的灵性,虽然她始终否定这一点,坚称自己只是一个认真完成交办的任务的人。但一落到考古这件事上来,她言语间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信和果断。“上海第一房”的发现便来自于这种近乎直觉的判断。

  2004年上半年的一次发掘中,担任领队的周丽娟除管好自己的几个探方(考古发掘分区的专业术语)外,还要管理整个工地。“那天,我兜了一圈之后来到假山墩东部另一个同事的探方,凭经验,我看出土的颜色有变化,估计会有什么迹象出现,于是让工人把这个面再刮一下。”周丽娟说。

  工人用手铲小心翼翼地刮着,慢慢地,一个柱洞出现了,又一个柱洞出现了。根据发现的全部柱洞判断,这是一种地面建筑,是崧泽遗址从未有过的发现。而且,以前一直认为那时江南地区只有干栏式建筑,也就是先架柱子,再在上面架搁板,“上海第一房”的发现证明了地面建筑的存在,这种建筑是先在地面上打柱洞,插入柱子后,将周边压实,再做墙体和屋顶居住。

  新的发现总是让人欣喜的,这也是考古最吸引周丽娟的地方。但无论是当日还是今天,她也只是冷静地说一句:“那总是高兴的吧。”

  5 考古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真实

  “上海第一人”是一名生活在6000多年以前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男子,年龄在25-30岁左右。“眼睛很大,在那个时候也算长得漂亮的。”周丽娟说。

  这是一个难得的头骨,非常完整。由于崧泽的土性不适合保存,这具头骨之所以能够完整保存,是因为上海地下水位高,它一直埋藏在水线以下,没接触过氧气。“2004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健来检查工作,看到这个头骨很高兴,说这个就叫它‘第一人’吧,这个叫法就是这样来的。”

  展品中那只肥嘟嘟的陶制小猪发现于一个灰坑,参观者可能很容易认为它是一个慈爱的父亲捏给孩子的玩物。周丽娟笑了,说小猪上有红色的朱砂痕迹,说明它可能不是普通的玩具,更可能是一件有着特殊意义的物品。别看这只巴掌大的小陶猪,考古意义非同一般。在此之前,只在崧泽遗址中发现过野猪和家猪的骨头,却从不知道那时养的家猪到底是什么模样,这只小猪形象地揭开了谜底。

  步出博物馆之前,设计师将人们带到了一张中国地图之上,上面遍布着那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如繁花绽放般的文化。在那个气候怡人、物产丰富的时期,人类活动大爆发,产生了重要的人类文明,人们不再居无定所,而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并发展起精神层面的追求。

  这正是考古带来的真实感,它通过一件件古老的遗存讲述着一个真实的过去,这也是周丽娟和所有考古人喜欢的真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读者之声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东方大律师
   第A15版:新民法谭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周丽娟:与崧泽遗址结缘20年
新民晚报一周新闻人物A08周丽娟:与崧泽遗址结缘20年 2014-05-18 2 2014年05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