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推行以来,高校自主招生就一直伴随着暗箱操作的质疑声,“自主”也的确成为了某些招生人员以权谋私的工具。今年高考前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被捕,其上千万的涉贿金额就大多是由自主招生累积起来的。高考刚过,媒体又爆出“校董捐款换高校点招名额”的新闻,难免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疑虑。
昨天北京的报纸报道说,一企业主称,他是某知名高校的校董,每年向这所高校捐100万,学校招生时就会给他一个点招指标。除了捐款换点招名额,很多高校还通过点招方式将招生名额留给各种关系户。
通过自主招生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更多元更立体的招生体系,这个方向与素质教育吻合,本没有问题。很多人因为腐败问题整体否定高校自主招生,没有必要。真正该追问的,是自主招生为何走不出暗箱操作的阴影?而捐了钱给大学的校董,有推荐学生的名额,似乎也是从西方“拿来”的通行做法,又为什么会引起舆论哗然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自主招生过程不透明、关键信息披露不够。这种情况下,于个人,就会出现蔡荣生这样发招生财的贪腐者;于学校,就会出现暗地里用招生名额换捐款的高校。
公信是自主招生的生命,自主招生多年,信息公开步伐却始终没跟上,权力寻租难免频频出现。要根治高校自主招生腐败,避免自主招生信用破产,药方只能是充分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下的严格追责。虽然《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2010年9月起就实施了,但这一概括性的《办法》并无多少约束力。今年高考前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对高校实施“零点招”承诺制,并将印发实施“高校信息公开50条”,算是一个制度性的弥补。但要真正杜绝腐败,恐怕还要针对自主招生等权力弹性极大的领域出台专门的信息公开规定,执行比一般信息公开更严格的标准,比如自主招生信息的动态公开等等。此外,尤其要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和严格追责——渠道畅通,信息公开才能转化为无处不在的监督;严格追责,信息公开才会成为时刻带电的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