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我要这一束!”龙应台在淡水街头买下一束玫瑰,阿婆的小孙儿接过花,想要用丝带在花束上系一个蝴蝶结,但小手指绕来绕去,还是打不起来。阿婆粗声骂,还推了他一把。龙应台却说,不要紧,让伊慢慢来。
最近,我频繁想起这幅画面。因为我带孩子体验早教。第一次,一家国外引进的早教机构,在单纯快乐的游戏氛围中,全家都很享受亲子时光。
第二家是中式的早教机构,老师对孩子进行测试,比如是否会模仿拧瓶盖、是否会挑出最大最小的砝码等。测试完毕画了图表,清晰地标明了孩子各项能力发育的优势和不足。接下来就是推介课程,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培训孩子,以便于更快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幼儿园生活。
两次体验后,我陷入了沉思。究竟是否操之过急?是否拔苗助长?
当记者的几年,见到许多这样的例子,有的孩子还来不及舒展稚嫩的身体,就被生活的巨轮碾碎了梦想;有的孩子步入了社会的角落,却遭到唾弃;有的孩子从来没有过温馨的童年和欢笑的游戏……
如果,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能陪着他慢慢成长,在他懵懂地犯错误时,不是大声斥责,而是细心地告诉他这样做不对;在他缠着疲惫的爸爸妈妈讲故事时,并不是粗暴地拒绝,而是耐心满足他的要求;在他比别的小孩“慢半拍”,却还能不紧不慢地发觉他的优势,等待他的绽放……
回溯我们的成长,大多是讲求“快”的。快点会走、快点会说话,父辈们总认为,快一步是好的。印象中,催促的语言经常性地出现在童年的记忆里,可是,越被催促,心里越慌乱,完成得也越差。
那句“让伊慢慢来”,是多么睿智且温柔的妈妈才能说出的话啊。而我也突然明白,要学习着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孩子教育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多么希望我也可以“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所以,急什么呢,童年那么短,那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