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鉴宝师”,不过是打上引号的。俗话说:盛世收藏。拍卖行生意闹猛,加上鉴宝节目在大小电视台增加,我干的这一行,原本是冷门,现在一下子变得吃香起来。
许多热衷于收藏的爱好者和卖出者都来找我。不瞒大家说,干我们这一行的,有正宗的专家,但多数是大兴的,鱼龙混杂,稍许懂一点文物知识,都打起鉴宝师这块招牌,做起这种没有本钱的生意。
鉴别藏品的真和假,全凭我的一双“法眼”和一张嘴巴,加上一个小电筒。只需瞄两眼、摸一摸,就可以判定真假。有人讽刺我不是“专家”,而是“砖家”。这话也有几分道理。我要坦白告诉各位:我的一项常规动作,是把假的说成是真的。一个仿制粗糙的笔洗,市场价20元都不值,但是,只要你肯出鉴定费,我会说它值上万元,并给你开具证书。有位记者从景德镇窑厂带回一件新烧造的仿古瓷瓶,请我作鉴定。我拿起瓷瓶看了看,断定这件东西是“清代真品”,并开具了鉴定证书:“此件器物为清中期典型精品,有一定收藏价值。”南方某省一位企业家收了几千件瓷器,经过我的几位兄弟的“鉴定”,开了大量真品鉴定证书,其中宋代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均窑等五大名窑就达几百件。我听说后心里暗好笑。因为目前世界各地博物馆公认的汝窑瓷器收藏,不到一百件。
把假的说成真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文物鉴定的收费,按估价的10%收取,估价越高,鉴定费自然越高。一件东西拿到我的眼前,至少可以赚两笔钱:一笔是鉴定费,不管东西是真是假,只要我开口说话,你就得掏钱。第二笔钱是开证书的钱,证书是开给不懂行的人看的。在有些地方,证书随意买卖已是公开的秘密。不管这个东西是真是假,交钱就能买到证书。花钱越多,证书上标明的估价也就越高。
当然,我的另一个本事是把真的说成假的,出手给我的连裆模子,然后有好处大家分,但做这种“生活”风险较大,弄得不好要惹上官司。郑州朱氏兄弟家传一幅乾隆御笔《嵩阳汉柏图》,找我鉴定,被我鉴定成“赝品”。我介绍给朋友,经过讨价还价,朱氏兄弟俩最终以17万元把家传的画卖给了程某。一年后,兄弟俩看到一则新闻,发现他们售出的那幅《嵩阳汉柏图》,在拍卖会上拍出了8736万元的天价。朱氏兄弟跳起来了,把我友告上了法庭,现在麻烦还没有结束。
因为我这个行当吃香,有人抓住这个商机,开办了“鉴宝师”速成培训班。在某网站上可见刊登如下广告:“只要缴纳×××××元,经过24天的学习,便可获得某名牌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颁发的收藏品投资经营与鉴宝高级研修班结业证。证书上加某名牌大学盖教育培训专用钢印。”可笑的是,为这个高级研修班授课的教授,本人也没有鉴宝师的资格,如此速成培养出来的鉴宝师,其水平是可想而知的了。
有人批评我们说,真实与谎言、科学与虚假、拍卖与利益,纷纷交织在一起,鉴宝乱象已成一大公害。我同意这种批评,我也希望能够规范起来,结束这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