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啥?向来是中国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自我们老祖宗开始,我们就信奉“民以食为天”。八大菜系各有各的美味,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舞得一手好铲子的“高手”,而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小店美食也时不时叫人口水直流。
可是,啥能吃?这也成为日益困扰老百姓的重要话题之一。毒奶粉、毒豆芽、染色馒头这些勾当,不仅冲击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更引爆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惧与担忧。“面包里有鞋底成分”、“喝奶粉导致性早熟”、“维生素C和海鲜一起吃会死人”……据说过去四年里,光果壳网这个科普网站就曾辟过超过200个与食品有关的谣言。
传言四起,好像国内“啥也不能吃了”。于是,“洋食品”笑了。奶粉要喝进口的,甚至大米、油都非得靠海淘运回来,你身边肯定就有这样对进口食品非理性“信任”的小伙伴吧?
可是,“洋食品”就百分百安全吗?这几天,家里来了洋客人。这位和可能竞选下任美国总统的女强人同名的洋媳妇是个素食主义者。吃素对她而言无关信仰,只因为她曾看到当地的一篇报道说,黑心商家用化学药剂给肉保鲜。更有意思的是,她还在网上看了“科普文章”,相信吃素能改变人体内的酸性体质,降低生病的风险。在她们那儿,邻居们担心农药、转基因等问题,也流行起“开心农庄”,自己种菜自给自足。哈,原来老美和我们一样担心食品安全。
其实,各种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折射出来的,更多是公众的“不信任”。其中固然有黑心商家的问题,但也有食品标准过于陈旧或过于迁就企业生产活动,科学知识普及不够,“有关部门”遇到问题息事宁人等症结。这几天,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了。据说,到2015年底,1000多项食品安全标准将基本制定完成,主要食品安全指标将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适应中国膳食结构和食品产业国情,还要在全国建立食品安全红、黑名单。政策出来了肯定是好事,但我们的“红”或“黑”,本质上还只是一种名誉“定性”,没有严苛的制度和法律保证,黑心商家可能依旧“我行我素”。夺回信任之战,或许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