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择校“散热”,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化。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部门,不再将教育投入集中于一两所门面学校,而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基础文化素养为要,研究普罗大众的教育需求,为了每一个个体的健康成长。
做好教育均衡,要舍得将教育资源向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倾斜,这是近些年来越来越高的呼声。然而,有钱,能建起漂亮校舍,能买来先进设施,却不等于好的教育。即使像很多地方所做的那样,从名校、好校中抽调一些好教师去支援弱区差校,也未必就能立竿见影,或是“可持续发展”。成就一所好学校,需要的是对于教育规律的尊重与研究,是一大批对于教书育人孜孜以求的教育家型校长和老师们,是一套科学合理的办学、用人与育人机制,是积淀在时间里的文化与环境。
教育均衡,并不是简单的“(高+低)÷2”,它还需要整个社会打破对人才、对成功、对教育的单一评价标准,不惟考试成绩,不惟升学率,不惟“赚钱多少”来排序。一个好的教育体系,该是“百花齐放”,各有各的成功之道,而不是“千军万马”挤一座通往名校的“独木桥”。
(姜泓冰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