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初,年轻懵懂的我兴致勃勃地跨入了梦想已久的红房子医院。门口王淑贞老前辈的白色雕塑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从那一刻起,我便立志要做一名合格的妇产科医生。时光如梭,转眼二十余年过去了,我对医疗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医疗是什么?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作了最好的解读: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1958年沪上八大名中医之一唐吉父医师在红房子开设了中西医结合科,李超荆、俞瑾、曹玲仙、归绥琪等一代名医,在传承和开创中逐步将科室发展壮大。我于2005年作为一名西医妇科医生来到这结合科工作,近十年中西文化的交融,我深深地体会到,特鲁多的墓志铭之于疾病、健康的认识,与中医哲学不谋而合。中医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人体自身的平衡,认为环境、情绪等因素,都会对身体健康带来影响,故而注重疾病的身心综合治疗,把患者看成一个整体来平衡诊治;中医诊治有望闻问切的传统,医生很重视与患者的交流,这一点在名老中医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中西医结合科,正是致力于在传承和发展中医精髓的基础上,从治愈、安慰的辩证哲学出发,帮助病人康复。
我一直记得一位病人,她叫丁丁(化名),她使我更加坚信,医学是人文医学,需要沟通,需要尊重,尊重患者,尊重生命,便是尊重医学。时光的年轮回到四年前的一天,我如往常一样在中西医门诊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患者。没多久,推门进来一位病人,眉头紧锁,满面的愁容。翻看了她的病历,上面写着一个熟悉的名字,这是一位老病人,前不久因宫颈癌做了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此次是来复查。经过一番检查,我很乐观地告诉她,从检查结果来看,现在情况很好,既没有复发,也没有转移。满以为她会因此而放轻松,谁知她却爆出一句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话,“蛮好不要治疗的,我现在生不如死。”追问才知,原来手术本身虽然治疗了她的病,由于子宫的切除,造成了阴道缩短,影响了性生活质量,加上宫旁组织的切除,神经受到损伤,使她常常为此而自卑。
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医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告诉我们,医学要“以人为本”,在不影响患者生命的前提下,我们的手术范围是否能缩小?能否减少宫旁组织的切除或者是保留神经,尽量减少手术给生活质量造成的危害?医者在治疗疾病本身的同时,也要顾及患者的感受,重视手术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为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创造条件。我在之后的医疗活动中,总会考虑到不给病人留遗憾。
在丁丁后来的复诊中,我总安慰她,使之享受温馨的呵护,并重新有了面对生活的信心。
十日谈
生生不息红房子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昨天是中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而如今“非遗”已经全面融入了百姓的衣食住行,石库门文化和习俗则是其中的一角。明起刊登一组《石库门风情》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