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病区,只有燕晔一人坚信,王明华一定知道他守在她身边,一定能感知身边发生的一切,和她说话是让这个已被医生判定为植物人的妻子与这个世界继续联接的唯一办法。
家、医院,医院、家——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燕晔整整过了8年有余。
保守的上世纪60年代,燕晔和妻子王明华的爱情就像一枚重磅炸弹,“炸响”了身边人的口舌,仿佛就是场现实版的“生活启示录”。
一句许诺支撑8年
1967年,在上海汽车配件厂工作的燕晔恋爱了。对方是刚调到他车间的女同事王明华。那年,燕晔28岁,王明华34岁。王明华的前夫因突发脑溢血身亡,她一人带着3岁的大女儿和1岁的小女儿生活,日子过得拮据而艰辛。燕晔起初对这个新来的女同事十分同情,常常帮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渐渐地,燕晔发现他对王明华多了一丝超出同事间关爱的感情。直到一次王明华因为阑尾炎生病住院,燕晔去医院看望她,看着病床上的王明华,燕晔觉得自己是爱上这个女人了。
一个年轻小伙子要娶一个比自己大6岁,还带着两个孩子的寡妇——不仅身边的同事不确信燕晔的选择是出于真爱,还是出于年轻的冲动,就连王明华也开始产生了疑虑。“我有两个孩子,还比你大6岁,你是一时对我好,还是会一辈子对我好?”
至今,燕晔还记得妻子42年前结婚时问他的这句话。“我许诺过要一直对她好的,所以一定要对她好下去。”燕晔说,正是当年这句许诺才支撑他度过了如今这希望、失望交织的8年。
2005年,当年的小伙子和大他6岁的“大娘子”都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那场曾惊动旁人的爱情也化为了平淡却令人满足的日常生活。然而,一场突发疾病打破了这份平静。7月19日——这一天,燕晔忘记不了。王明华突然觉得头晕,送医治疗后,医生诊断为心脏房颤引发了大面积脑梗。“植物人”——当这个诊断放在燕晔面前,他一时无法接受。从此,四川北路街道浙兴小区里少了一对携手出行的老夫妇,多了一个早起晚归的老人的身影。
每天要喂食8次
每天早上5时,燕晔准时起床。在简单洗漱后,他便开始为妻子做病号餐。燕晔每天要为王明华喂食8次,从果汁到豆浆,从蔬菜、鸡蛋到鸡鸭鱼肉,每一种食物都是他悉心根据季节转换精心挑选的。时入夏季后,王明华对鱼虾产生了过敏反应,这几天,燕晔已经把菜单中的河鲜换成了牛肉。
8时,燕晔准时来到海员医院,先为王明华洗脸,用棉签为她清洁耳洞,再为她涂上护肤霜。“她健康的时候,每天早上都要做的事现在也一步都不少,虽然她是植物人了,但还是要体面的。”燕晔说。为妻子做好洗漱后,燕晔将带去的橙子用榨汁机榨成果汁,通过鼻饲管灌入。然后再用搅拌机将药物和米粉打成糊状,再通过鼻饲管喂食。“午饭会更丰盛些,一般是三只蛋白加时令蔬菜,再加荤菜。”燕晔一面熟练操作着,一面说。
做完这些后,燕晔便翻开报纸,开始为妻子读报。他一直觉得妻子对外界是有感知的,所以他要把每天发生的大事小事都告诉她。“你不知道哦,有一次明华一直紧紧咬着嘴唇,我就在她耳边反复说,你牙齿不好,不要再咬了哦。果然,她嘴巴就渐渐松开了。还有一次,我跟她说我们在澳大利亚的三女儿来电话了,她脸动了一下。她绝对是听到我说的话了。”每次说到这些他所见到的“奇迹”,燕晔眼睛中总带着神采,语气里充满了坚信。而正是这份坚信,让他8年多来天天守在王明华的床边,生怕错失妻子醒来的瞬间。
见惯了久病的病人床前“从热变冷”的医护人员都说:“阿姨真是好福气。”即使他们知道那些燕晔眼中的“奇迹”不过是一份美好的期冀,也都不忍揭穿,默默配合着他。
燕晔的3个女儿都曾想过不少为父亲减负的主意,可都被他回绝了。每个双休日,在上海的大女儿和二女儿结束一周的工作,来接班做护理工作。但燕晔总是匆匆回去休整几小时后,便又赶回医院。因为,一切事情都自己来,燕晔才最放心。只有守在王明华身边,他才最安心。
这8年,燕晔的生活变得单调了许多,没时间看电视、看书,去超市、去市中心都是为了王明华而奔波。回忆这3000多天的点点滴滴,燕晔说:“说句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只是,有一点他心中知道,那句年轻时候说过“我一定会一辈子对你好的。”在几十年后的今日依然鲜明清晰,依然触动心扉。
通讯员 万彦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