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轨交“两网融合”
6月10日,首篇调查报道《规划设计“先天不足”公交换轨交“差一口气”》刊发后,读者曹小姐就致电本报962555新闻热线,倾诉公交换乘之苦。家住广粤支路的她每天出门上班,都要乘坐轨交1号线,但从小区到距离最近的1号线汶水路站,还有近两公里路程,而沿线只有一条528路公交车,且发车间隔较长,“每次都要等半小时以上”。为了不耽误时间,她只能选择黑车。“汶水路也算是上海的一条交通主干道,为何不能多增设几条公交线路,或者开通穿梭巴士,方便周围居民出行呢?”
对于曹小姐的困惑,市交通港航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李彬表示,现阶段部分区域的公交换乘确实有待改进,包括站点设置、车辆班次、运营时间、线路规划都应当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当务之急是在完善轨道交通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轨道交通网与公交网络功能的整合,使地面公交运能与轨道交通换乘客流量相匹配,并根据轨交站点所处地区特点,做好接驳公交布局规划,保证换乘连续性。”
具体到上海来说,可在以下几方面完善“两网融合”的配套措施:改善既有“最后一公里”交通,灵活确定线路长度、站距、车辆车型、运营时间和组织方式;规范、鼓励发展小区班车,接驳轨道交通站点;开拓高峰快线、大站快车、节假日专线、旅游专线等特色公交线路,引导个体机动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推进一体化客运枢纽建设,以轨道交通车站为核心,建成若干对外融合的大型综合枢纽和一批公共汽(电)车、出租车、个体交通与轨道交通相衔接的换乘枢纽,全面改善换乘条件;完善提供乘客引导信息的公共交通识别和诱导设施。
精细布局P+R停车场
相比于B+R的换乘不便,近年来刚刚起步的P+R同样有本“难念的经”。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P+R停车场发展冷热不均、供需失衡呢?道路交通问题专家魏学刚认为主要有四大因素:
一是选址不尽科学,利用率低 以轨道9号线松江大学城站P+R停车场为例,那里共有A、B、C三个区,车位331个。虽然松江新城是发展中的新型城区,松江大学城人数很多,拥有私家车的也不少,但由于松江新城旁就是G60沪杭高速公路,从松江新城通过高速公路仅十几分钟就可以进入市区,出入方便;而通过轨道交通9号线进入市区要经过佘山、洞泾、九亭、七宝等地区,时间长,车厢拥挤。
二是轨道交通站客流悬殊,需求率低 目前运作较好的淞虹路站、锦江乐园站和航天博物馆站三个P+R停车场,轨交站日均进、出站人次较高,而大场镇站附近的P+R停车场,由于轨交站日均进、出站人次仅约两千人,本来就客流不高,720个车位工作日平均停车不足60次。
三是换乘意识低 在不少有车族看来,买车就是为图方便,通过P+R停车场换乘反而会增加麻烦,还有部分车主本来就要送孩子上学、送妻子上班,一路上车辆利用率高,也就放弃了P+R的出行模式。
四是导向标志缺乏,知晓率低 在一些P+R停车场内宣传标志缺乏,停车者对P+R停车信息知之甚少;有的因固定租赁、发放临时卡收益更好,管理单位没主动告知公交换乘可享受停车优惠的信息;还有的P+R停车场电子诱导系统时常处于失灵状态,检修不及时。
针对上述问题,魏学刚给出了建议:首先,统筹全市交通枢纽规划,重点在公共交通覆盖不到的地方以及居住区集中、流量较大的轨道交通始末站建设P+R停车场;其次,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及时传递相关站点的车位空余信息、收费情况等;最后,加强舆论引导,确立换乘观念。通过低廉的停车费和便捷的换乘,把部分私家车出行吸引到公共交通中来。
科学发展公共自行车
对于距离轨交站点不是很远的小区居民来说,骑自行车换乘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但到了站点后能否方便停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行车换乘模式的发展进程。轨交站外无停放点、没有专人看守车辆容易失窃、可停车区域被大量无主车霸占,这些都会给换乘市民带来顾虑。方兴未艾的公共自行车倒是有可能改变目前的困境,但前些年在闵行试点推广的公共自行车项目,由于自行车网点分布不均、车位数少、租赁办卡麻烦等问题,也一直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陈小鸿认为,方便快捷、绿色环保的自行车换乘仍是应当大力推广的理想出行方式。这就需要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为换乘市民解决后顾之忧。
陈小鸿介绍,在法国、日本等国家,公共自行车已经是相当成熟的项目,城市核心区域内,每三五百米就有一个自行车网点,骑车换乘轨交深受市民欢迎。但在我国,发展公共自行车还有很长路要走。陈小鸿不赞同闵行推出的“全天候、全免费”模式,“运管部门缺乏对车辆使用人的有效约束,会衍生很多弊端,如自行车丢失、破损严重等。”因此,要想推动公共自行车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套精细的运营管理系统,科学布局自行车网点,制定合理的使用规则,形成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 房浩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