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竹
【嘉 宾】
贾樟柯
导演
陆 川
导演
梁 山
导演
主持人的话
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昨天开幕。近几年节节攀升的中国电影票房,给观众勾画出一幅繁荣的盛况。然而,国产片票房不俗的同时,口碑却成为软肋。比如,今年第一季度的票房冠军《大闹天宫》被指剧情空洞、特效夸张,根本不值票价。票房黑马《爸爸去哪儿》甚至被批根本不是电影,只是赚钱工具。国产片在盛景之下,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而在电影人心中,艺术梦想和票房现实究竟是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A 过不了“票房关”的电影诞生机会很少
主持人:当许多人为国产电影走高的票房兴奋时,依然有许多青年导演在坚持电影梦想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上海导演梁山的坚持与困惑就很有代表性。请和我们谈谈?
梁山:我做梦都想拍一部反映上海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上海的影片《外滩后街》。那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时代。我有时候和人讲起那时的光明牛奶,圆口牛奶瓶上,绑着蜡线,揭开口上包的纸,有一层厚厚的奶油……80后、70后、60后对于这样的细节,都会感触良多。电影是复原时代和生活最好的方式。可是,当我向一些投资人说起《外滩后街》,他们的反应是,这个片子没有票房的——现在自己买票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主要是90后、00后观众。他们对那个时代没有感觉,他们可能更喜欢《小时代》那样的电影。票房成了对电影的一道坎儿,过不了这一关的电影,诞生机会就少很多。
今天是父亲节,十年前,我拍过一部电影《父亲》。十年来,每年父亲节我都会想方设法去放映这部片子。很感谢上海影协、新光电影院等的支持。每次,电影放映完,都会有观众拉着我聊上好久。有观众问我,这个电影很好,为什么没有进入主流院线放映?现实情况是,父亲节的放映是以赠票或者低价票的方式进行的,而当电影进入主流院线,中老年观众大多是不舍得花几十块钱买一张票去看的。没有观众愿意花钱买票,这样的电影渐渐的就在主流院线里消失了。
B 电影市场是全球性市场 每部电影都该面向世界
主持人:贾樟柯导演曾对媒体说,自己的电影不靠国内的票房赚钱,在电影中也几乎不植入品牌,你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
贾樟柯:1998年我拍出了第一部长故事片《小武》。这部影片在我的老家山西汾阳拍摄,那是晋西北一个封闭、偏远的县城。这部电影描述在剧烈变革的社会中,普通人情感关系所受到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本土化的故事,但在拍摄的时候,我希望这是一部面向世界的电影。拍摄关于本土的故事,并不意味着只能由本土的观众分享、欣赏。作为人类的经验,电影应该能够被全世界的人理解。面向世界的创作,除了对人性内容的发掘,更重要的是电影语言本身要现代化,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是电影国际化的基础。《小武》在1998年的柏林电影节推出后,受到了国际电影市场的广泛接受,这部处女作在全球很多国家发行。
电影市场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就好像好莱坞电影,它不光是让美国本土观众欣赏,更能让全球的观众接受。反过来说,中国电影无论任何一种类型,都应该面向世界,电影产品应该拥有畅通进入国际市场的普世性。
C 提醒年轻导演别把艺术和商业对立
主持人:从《小武》走到现在,你觉得自己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贾樟柯: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电影导演的身份悄然发生了改变。最近几年我同时兼具导演和制片人的双重角色,除了制片拍摄我自己的影片之外,2006年起我开始和年轻导演合作,监制了多种类型的影片,有剧情片、纪录片和短片。包括《树先生》《记忆望着我》《忘了去懂你》《革命是可以被原谅的》等作品。这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年轻导演,也与欧洲导演进行了合作。这是为了能够帮助这些导演建立起他们和电影工业的联系。
主持人:自己的身份角色改变了,对于电影的梦想有怎样的变化?
贾樟柯:我一直追随着自己内心的变化,希望把每一个时期的所思所想、把真实的情感投注到最新的作品里面。从一个电影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我希望中国电影市场能够多元化,让观众能够在电影院里感受到中国电影文化的多元性。
主持人:你的公司为青年导演投资拍电影,对于这些尚未被市场检验过的青年导演,在作品的商业价值方面,你有怎样的要求?
贾樟柯:这些导演有着真挚的表达渴望,他们希望借助电影表达自己积累已久的情感,这种激情是最主要的商业价值。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一些基本的商业规律供导演参考。比如说我们去年制作完成了导演权聆的处女作《陌生》,这部影片在今年8月底将投入到中国市场。这是一个关于婚姻、家庭的影片,非常感人也非常有观察力。我会跟导演讨论一下基本的商业需求,建议她和小陶虹、郭晓冬这样有演技又有观众基础的明星合作。也包括片名的问题,《陌生》是一个很诗意的名字,但对一般观众来说可能过于抽象,我们发现它的英文名字更好,直译是“忘了去懂你”,几乎所有人都能理解这句话里的感情含义。我想它所具有的感染力会比“陌生”更强烈一些。导演接受了这样的建议,我们决定将《陌生》更名为《忘了去懂你》。作为监制,我就是要帮导演把创作初衷找回来。监制要给导演一种信心,勇敢地和电影工业合作的信心。
主持人:你有没有和青年导演一起探讨过创作中如何平衡商业和艺术的关系?你觉得青年导演们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贾樟柯:我经常和青年导演讨论的是不要把商业和艺术对立起来,因为任何一种类型的影片都需要艺术水平。无论你是拍一个枪战片、武侠片、惊悚片,即使你拍的是一部类型影片,它的艺术质量代表着它的商业质量。我希望和我合作的导演都有这样一个概念,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的影片都是需要艺术性的,而并不是说商业电影就不需要艺术性。
另外一方面就是在跟市场结合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设置人为障碍。简单地将影片只归纳为艺术或者商业,最终它可能造成导演自身创作的封闭性。我们知道在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被今天简单归纳为艺术电影的影片在一般的民众里面有广泛的受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时》《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些影片当时都获得了商业成功,它们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那么在今天看来你说他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
D 注重了渠道忽略了内容和品质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现今,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是上来了,但是,对题材的追逐超越了对品质的打磨,中国观众走进电影院更多是消费话题而非消费电影。你怎么看中国的电影市场?
贾樟柯:不能孤立地只看中国电影市场,不能孤立地只看观众和电影之间的关系。这是目前中国整体文化氛围的体现。国民阅读生活减少,娱乐活动几乎完全取代了严肃的精神活动,包括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压力,整个文化氛围就是这样。它不只是电影的问题,是文化生活的问题。
主持人:不断刷新国内电影票房数字、多家冲刺IPO的影视公司,似乎都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繁荣的景象,但另一方面,对于国产片质量的质疑声也很大,繁荣的票房与观众对电影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吗?
贾樟柯:目前中国电影主要解决的是资金和出口的建设问题,新崛起的电影公司大部分把注意力放在资金渠道、销售渠道以及营销上。但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和电影产业的发展水平最终是由内容决定的,希望经过这样一个渠道建设的过程之后,中国大量的电影公司能逐渐积累起电影项目判断、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在内容生产上更加专业化,这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但目前新兴公司存在只注重渠道而忽略了内容品质的问题,进一步说很多制片公司缺少内容生产管理人才和创作人才,大部分是金融人才、IT人才、新闻人才。而很多创作人才还没有在电影工业里面找到他们可以发挥的更大空间。
主持人:未来十年,中国电影面临怎样的挑战?怀揣电影梦想的青年导演们要向何处突围?
贾樟柯:中国电影市场可以提供给导演的机会更多了。有这么活泼的经济生活,一个导演如果具有一个真正的职业水平,他崭露头角的机会会更多。我并不觉得现在到了需要突围的局面。我不是一个悲观者。
E 新片拍摄采用好莱坞模式 创作分歧在开机前处理完
主持人:不久前,陆川导演签约乐视,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将对你的电影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陆川:我跟乐视张昭老总是十几年的好朋友,一直都想合作,这次是我自己的公司和乐视影业达成的战略合作。张昭非常懂得保护、支持和引导创作者,他对我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我正在筹备的新电影就是和乐视合作的。
主持人:有消息称,你的新作是与迪士尼合作的《诞生在中国》,那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迪士尼方面会提出怎样的要求?会有出于对票房考量的要求吗?会不会和你的艺术理念起冲突?一般遇到分歧怎么处理?
陆川:《诞生于中国》是一部自然记录故事片,拍摄包括雪豹、藏羚羊、大熊猫、金丝猴和丹顶鹤在内的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用记录他们新生命诞生和种族延续的方式讲述一个关于生命和四季轮回的故事。迪士尼引入五支英国BBC的顶尖摄影团队全程拍摄。我想用这个影片记录下野生动物在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生存现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它折射了中国人对待自然和生命的态度。
跟迪士尼的合作是一个全新的合作模式,迪士尼很专业,对艺术质量有很高的要求,这个项目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也是个挑战。这个项目从提报到孵化、筹备到开机,历时一年半,都严格按照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流程进行,周密而严谨。所以到开机前,基本上创作上的分歧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被消化掉了,开机后就很顺利了。
F 以职业态度做事 以尊重心灵的方式创作
主持人:有数据显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主要的受众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在创作的时候,会考虑到这个群体的喜好吗?
陆川:我相信每个观众进入电影院时都是想探寻一个未知的未被开发的世界,寻找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所以任何的创作都要首先遵循创作者内心的信念,其次是遵循电影工业的创作规律,然后在这个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主持人:票房对于导演意味着什么?你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怎样平衡艺术表达和市场喜好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陆川:对于一个已经过世的导演,没有人会用票房来衡量他,但对于一个还活着的导演,票房意味着持续创作的可能性。所以这挺残酷的,你又要考虑身后事又要考虑眼前路。平衡的方法就是:以尊重电影工业的职业态度去做事,以尊重心灵的方式去创作。
主持人:这些年里,社会大环境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这一路走来对于电影的认知,对于电影艺术的梦想,在不同的个人境遇和社会环境下,有什么变化吗?
陆川:社会的变化是永恒的,如果一味追逐变化一个电影人会很快失去自己。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爱电影的心,这一点我一直没有变,只要这样才能平静下来去做自己热爱的电影,保持做电影的热情。
结束语
电影梦想和票房现实并不存在根本矛盾。即便是类型电影也需要艺术水准。对年轻一代的电影人来说,“票房”不是唯一指标,更重要的是以职业态度做事,永远不要放弃心中的艺术梦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