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群众,“接地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才能有成效。
十八大以来,中央倡导面向群众、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并多次在讲话中用“接地气”这一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要求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表达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但要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践行,必须坚持了解对象、联系实际、深入群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世情、国情、党情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能“刻舟求剑”,脱离实际的变化来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以及其他种种因素,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态度上,也会出现各种差异。如果不区分层次和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会事倍功半。在多样化的社会条件下,必须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的群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我们的国家正在打造改革开放的升级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与之相联系的是,利益在人们的价值考量中将会占有更大的比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接地气”,首要的问题就是关注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并且要坚持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相统一的价值导向。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要激发力量,“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过程中,圆个人之梦。简言之,“接地气”首先就要找准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
当代中国,各种社会热点事件借助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透过这些社会热点事件,不难窥见大多数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倾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化为个人的自觉追求,必须找准与人民思想的共鸣点,因势利导。最近发生的几起社会热点事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息息相关的。例如,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反腐的力度,既打“苍蝇”,也打“老虎”,一批省部级以上的腐败官员受到了党纪和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运用这些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教育,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又如,每年高考,是全国千家万户高度关注的事情。今年高考中,某些省市出现了“枪手”替考的严重事件。对于该事件中的涉案人员进行严肃的处理,是大快人心的好事,直接支持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式和方法上也要与时俱进。21世纪的中国,各种新的词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吸收其中健康的、有生命力的词汇,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也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打开报纸,不难发现,现在的中央领导人往往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运用具有时代特征的生动形象语言,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更好地贴近群众树立了榜样。
(作者为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上师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