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三天,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出炉了,家长和考生都在等待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许多草根子弟坚信,在拿到名校录取的刹那,自己的人生就站在了辉煌的起点。
而一年缔造数百份辉煌的衡水中学,更亮瞎了我们的双眸。该校不但包揽河北省文理科状元,且文科前十名该校考生占了9名,理科前十名该校占6名。再放大一点,河北文理科的前100名中,衡中分别有67名和51名。就历史基础、人文环境、所获资源与取得的高考战绩相比,它足以傲视众多京沪名校,力拔头筹。
这所20年前还默默无闻的薄弱中学,连夺14年河北升学榜首,吸引了四邻八方甚至北京、石家庄等大中城市的学生争相往里钻。以至于这个穷地方出现奢侈的烦恼:外地生源已经超过本地生源,校长手中的“条子生”应接不暇。而衡水中学究竟是应试教育的地狱,还是助学生走向天堂的阶梯,成了口水仗的又一焦点。
有人为它辩护,“他教给我隐忍和坚强,是我12年教育中从未获得的,你可以说他变态,但在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中,衡中的变态十分单纯:你行,他给你提供一个高的跳板;你不行,他扶着你走向适合你的跳板。”有人严厉批判,“那不是衡水中学,而是衡水工厂,旨在生产出一批批标准化、能考高分的学生。如果孩子没了天性和个性,未来的社会该有多可怕?!”也有人看着世界杯突发奇想:干脆把足球列入高考科目,交给衡水中学训练,每年应届毕业生组个国家队绰绰有余,肯定令世界强队望而生畏!
衡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所超级中学横空出世?
衡水很穷,经济一直徘徊在河北省倒数前三。河北也穷啊,虽位属京畿,可城市化率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只是上海的一半左右,和青海、宁夏比肩。它的高考本科录取率长期在全国垫底。也难怪啊,近在咫尺的北京,有26所211大学,而整个河北就一根独苗——河北工业大学,还寄寓天津。也就是说,衡水的孩子,想上个好大学,得付出比别处的孩子翻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
衡水先前“阔”过。大禹治水划分九州,衡水所辖之冀州,赫赫为九州之首。更是文采风流之地,出过董仲舒、高适、孙犁,当代还给近邻天津贡献过一位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孙春兰。也就是说,衡水的孩子,望得见先贤的背影,却又难以挤进成才的狭路。那么,在目前高考制度的框架内,选择苦读以求一逞,是值得尊敬,还是令人不齿?还是那句话,庞大的应试制度之过,能由一所自我奋斗的学校去背负?
然后要说到衡水人孙犁。农家子弟孙犁,少小体弱多病,他自谓“智不足商,力不足农”,于是“进校攻书,毕业高中”,中了哪里呢,当时的名校,保定育德中学,一番苦读,奠定了他的作家之途。
试想,若是没有衡水中学,今天“智不足商,力不足农”的“孙犁”们,还能有成为薪火相传的读书种子之可能吗?
行行好,让衡水中学暂且闪烁一会儿,让中原的穷孩子们看到一点光亮。当然,这光亮是要注入一些人文的力量,防着日后走偏——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