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凝聚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历朝历代安邦治国的根基,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是我们精神生活最为丰富的美味营养。从思想、文字、语言,到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武术、民俗,等等,我泱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座藏珍聚宝、姹紫嫣红的精神家园。踏进这座精神家园,便会眼睛一亮,一步一个惊叹:这里是牡丹亭,那里是桃花坞;这里有太湖石,那边有孔雀园;步出珍宝馆,又到楠木殿……真是观之不足,令人流连忘返!人们于耳濡目染之际,自会视野开阔,精神充实,进而升腾起家国情怀、民族自信、爱国觉悟。
儒家学说、老庄哲学这些思想精髓不消说了,即便诗词歌赋、民间工艺,也无不给人以爱国主义的情怀,真善美的熏陶,使人心性愉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被孔子用以教育年轻学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当然,不止是《诗经》一部,甚至也不止于文学一门,竖看一部中国历史,各界各门各家对于伦理教化、道德修养之重视并推崇,可谓薪火相接,典籍迭陈,汗牛充栋,举世罕匹。游赏其间,林林总总,满园春色,不知不觉间,令心灵受陶冶,精神获升华,就像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说的,“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阹,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确实,经由经典作品或民间作品承载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熏染,各类人物在伦理品格上去腐生新、刮垢磨光终致脱胎换骨的故事,曾经史不绝书,实属势所必至。
这么美好的精神家园,既是我们中华民族子孙的骄傲,更值得我们中华民族子孙珍爱和传承。这种弘扬和传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今,尤其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市场经济本来蕴含着一种深刻的道德悖论:既保护资本追逐利润,个人追求物质利益,又要求遵守法纪道德,保障社会整体追求公平正义。面对难题,如何化解悖论?无疑,需要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引领一代代年轻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基因;需要我们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走进我们的心灵,走进我们的生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20年来,以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致力于振奋民族精神,为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服务。感谢首倡并组织创建本研究会的老领导陈沂同志,感谢老会长庄晓天同志,是他们长期以来带领本会全体会员不断地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工作推向前进、引向深入。20年来,我们每年举行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相结合的理论研讨会,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这些成果都刊登在学会的会刊《炎黄子孙》里面。眼前这本《游赏精神家园——〈炎黄子孙〉论文选》,就是各方专家学者和本会会员多年来在研究工作中呕心沥血撰就的学术论文,亦即我们为传统文化的百花园栽种的一丛丛纤纤花草。
盛夏时节,日丽风和,正是莺飞草长时节。但愿我们这些小花小草能为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增添一点春色。也希望我们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园丁们不负大好春光,继续辛勤耕耘,再植嘉禾,再收硕果。
(作者为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