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夏”这词儿,是和科举连在一起的。在古代,科举是一场持久战,那时交通不便,坐车乘舟,路途多半得耗费一两个月的时间。而多数考生,平日里读书写诗,两耳不闻窗外事,生活清贫自不待言。进京一趟,恐怕就得大伤元气,有的连路费都是别人资助的。于是,考完科举,从长远计,很多考生都选择留在了京城,被称为“过夏”。
“过夏”听着优雅,实际上可不是那么回事。囊中羞涩是“过夏”这批文人的共同点。既然没钱,当然只能挑一些寺庙借住,或者住在一些荒废的宅子里。平日里上街卖点字画,或者兼职打零工,要么就是去私塾上课,做点家教。
更累的,还在后头。毕竟,留在京城是为了应考,因此读书才是头等大事。除了打工挣钱的那些时间,其他的时间都被安排来读书写诗,参加各种诗文创作的活动,忙得脚不沾地。正因如此,“过夏”还有另一个称谓,就是“夏课”。简而言之,就是古代一群可能考不上的考生们,为下一次的“高考”做准备,参加夏季补习班,争取在新一轮的复读中,能考个好名次,将来鱼跃龙门,飞黄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