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校发榜季,这些新生可曾想过,自己的学长们如今正面临接踵而至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就业难,究其原因,“素质和能力难以适应和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一条必在其中。所谓难以达到要求者,说白了就是应届毕业生无法马上变成企业的赢利点。少数金融单位甚至以能否拉到存款作为重要的用人标准。
大部分企业看待这一问题时采取的角度是,大学毕业生不符合企业要求,责任全在高校。然而,这一视角是存在明显偏颇的。用人单位的需求因直接影响就业率,高校在办学上不问合理与否一味迁就企业的“需求”,这也直接导致判断大学毕业生是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评判标准从一开始就被企业掌握。而目前国人普遍具有的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极为显著地侵蚀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客观全面性。他们恨不得新员工进来当天下午就能为企业牟利百万千万成为企业的普遍心态。然而,研究表明,美国有多达90%的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其所学专业无关。这些顺利就业者靠的绝非所谓专业背景和立竿见影的“能力”,而显然是基本素养。由此可知,当下不少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能力不行部分是基于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而作出的评价。
国外有些企业在招入新员工时,都会对员工实施培训。培训周期短则数月,长则年余。培训方式和内容既有企业现场观摩、实习,又有在企业专设或外包基地进行全封闭研讨和理论、技能教习等,甚至还有不少企业将新员工再次送回特定大学按需进行回炉式培训的。不少著名企业不论新员工在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如何,都坚持从零开始对他们进行再教育、再培训。通过从财力、人力、物力到时间上都有充分投入的新员工培训,新员工们往往能够迅速成熟并逐步成长为企业的栋梁股肱。有的制造业企业即便对最为注重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接轨的职教毕业生,同样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部分企业更是在招聘时要求应聘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毕业大学予以保密,藉此不受客观因素干扰地选拔人才。正是凭借这种拒绝短视、不重近利、不拘一格的用人标准,才得以铸就一个个百年企业的神话。可见,我们的不少企业并非无人可找,而是不知何为人才、如何选才。
那么,企业最应该招聘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呢?窃以为,一位好的大学毕业生乃至合格的人才,应具备三大条件,一曰有道德良知,二曰文理基础皆通,三曰善于思辨学新。兼此三项者,相信他们被很多行业的企业聘用,都会迅速适应并最终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而在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具备前两项条件的当下,是否具备良好的思辨学新能力应该成为企业主要的招聘标准。至于培养三有新人,高校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