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品定的“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名盛天下,泉以清冽甘纯,茶得此水芳味尽逸而被誉为“人间灵液”。石泉本为泉之上者,此泉从石而出,既得有锡生水之利,亦赖松竹根蓄之功,复经砂涤岩滤之劳,故甚佳。泉列上、中、下三池。鱼在下池。
上池八角如井,泉源水质最好,无鱼;中池正方似井,承源,水质略次,无鱼。下池稍旷,蓄而暗泻,约50平方米,石壁下有明代雕塑的石螭(石龙头)吐泉而出,水质又次,水位常年低于螭首,色如苍苔,隐约有十来尾鳞光黯然色彩浊然身姿木然之鱼。
古之文人雅士以惠山泉烹上等“真茶”为大幸,品鉴之余写诗填词作画颂琼泉玉液;本城居民得地利之便而常饮常用,挑水卖水者集聚惠山脚下连成了挑水弄(现名观泉街)一条;亦有文人入缶装瓮外送泉水,惠山泉成珍品;宋徽宗《大观茶论》更是定惠山石泉为首品,“月进百坛”作贡;七月十五夜螭首吻泉水不起波,皓月倒映池中,“二泉映月”美景中同名乐曲悠扬——二泉,得名于泉、盛名于泉,陆子祠、漪澜堂、二泉亭、石龙头、榜书墙,皆成必观之景。而对鱼,则往往寻泉之际一眼带过——盖崇名之由也!因泉之可贵,一心护泉而不及旁骛于鱼;因泉之有名,只顾观泉而不屑移情于鱼。是为常情。
故名泉盛名,处名泉下池之鱼不必傍而得名。鱼不傍名,故鱼向无倚而亦得“天下第二”之说。是为实情。鱼不傍名,其品依然可铭:雨后泉泛游之,引涧代流知之,接管通水适之。名泉有变而凡鱼不变,常居下位而适水自生。可见,“惯养”而不娇生者,亦非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