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烬录
进城仍望乡 去留两彷徨
李泓冰
  李泓冰

  钟点工阿姨小孙来自安徽无为,和做装修的丈夫一起,已经在上海打拼了近20年,把自己从“小孙”快熬成了“老孙”。一儿一女留在家乡,让老人照应。中学时孩子们住校,小孙牵肠挂肚。有一次老师打来电话,说儿子头痛几天了,病因不明,她急得立即冲回去探望,幸无大碍,帮儿子做了几天饭,依依不舍地离开。

  小孙不知给人做过多少顿饭,小孙丈夫也不知给人装修过多少套房,但服侍自家的老人孩子,对他们来说,还是奢侈的想象。幸好儿女还算懂事。漂亮的女儿高中毕业后,到上海做过美容师,也做过某教育培训机构的前台,现在有了踏实可靠的男朋友,在上海买好婚房,等着办喜事了。儿子大专毕业,在上海找了一份工,自己租了房,也算自食其力。小孙和丈夫的兄弟姐妹,陆续追随他们来到上海,出没在大城市的小小角落,一手一脚地劳作着。他们沉默但并不卑微,没有他们,这座硕大城市的运转或许就不那么润滑。

  最近让小孙发愁的,是她两年前用打工的几乎所有积蓄,在芜湖买了一套房,原是想留给孩子的,“他们城里呆惯了,不愿意回到农村”。然而,女儿眼瞅着是在上海成家了,儿子也放了话,“我才不离开上海呢!”上海房价噌噌地涨,芜湖的房价就有些悬乎。丈夫抱怨说,早十几年就打算在上海城郊买个小房,小孙不同意,说早晚要回乡的,何必花这个冤枉钱。这会儿小孙自知理亏,低头不语。现在他们租住在别人的房里,心中怅然,再想在上海置业,已难于登天。儿子将来想在上海安家,房子怎么办?让他们踌躇的,还有家乡孤独的老人,也有自己老去的归宿,最怕的就是生病,实在看不起……在上海生活了几乎20年,小孙仍深知自己和城里人不一样。她很羡慕年轻的同乡,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城里的小学读书了。

  小孙用胼手胝足的辛苦打拼,磕磕绊绊地完成了自己家族的城市化。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农民工”三个字,如影随形地跟了他们30年。现在,这称呼有望成为历史。

  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改革目标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小孙对此还很茫然,刚刚宣布的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界限,这对她有什么意义吗?

  这件事的意义,可能要再过五到十年,才能让小孙们惊觉,这一天带来的可能是脱胎换骨的改变。其关节点,是城乡人口二元结构从此走向终结,让原先的“城里人”和“乡下人”共享平等的福利待遇。肇始于1958年、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味道的城乡户籍制度,用福利身份区隔城乡人口,歧视性明显。但是,半个多世纪的制度,并不能一朝取消。是小孙们锲而不舍的努力,给这个制度的终结铺平了道路。

  当然,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城门洞开。然而,“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国务院的“意见”,对小孙眼前的直接作用,可能是那套芜湖的房子,就算她不去住,卖掉的可能也将增加……

  慢慢来吧,面包总会有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4夏玲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新民资讯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评论/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圈内圈外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2014上海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专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8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家装专版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家装专版
   第B16版:专版
发掘优良家风家教的文化资源
王乃不杀
教育别只盯着“精英”
进城仍望乡 去留两彷徨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2进城仍望乡 去留两彷徨 2014-08-02 2 2014年08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