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邹勋改造28号的时候有点失落。这位建筑师刚离开一街之隔的27号怡和大楼,其所任职的现代集团负责27号和28号的改造项目。两座同年落成的外滩大楼一比,28号平凡多了。不过很快,他的心就被打动了。
大楼建于1922年,由公和洋行设计,业主是英商格林邮船公司,1867年成立后从往来中国的茶叶贸易中获利甚丰。英文字林西报常年刊登公司船只抵沪的消息。
大楼呈现自由文艺复兴风格,立面线条干净利落,室内设计的突破在于间接采光。电灯藏于青铜碗状的灯罩内,经天花板反射后的光线非常柔和。而打动邹勋的也正是大楼里迷人的光线。
“六楼的窗户镶有彩色的小块铅条玻璃。墙壁很厚,窗户小,透进来的光线有一种特别的历史感。”他回忆道。
建筑师还拿出几块釉面砖,细腻的乳白色龟裂纹,背面印着“产自英格兰”,搭配的是很别致的墨绿色腰线。这是在楼梯边的墙壁上发现的,原本被木质墙裙完全掩盖,幸亏一个记性好的老门卫,这一墙精美的瓷砖才得以幸存。
在上海的城市记忆中,28号是“广播大楼”,因为1951年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市文广局曾先后在此办公。在娱乐匮乏的年代,从大楼里传出的电波成为百万上海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去年大楼的保护性改造竣工,央行上海清算所成为28号的新主人。
如今1到5楼为办公室,其中1楼设有举办鸡尾酒会的大厅。面向外滩的东门已多年未开,这次设计了一个英式转门,活动时会开放引入来宾。6楼设有几间贵宾室,最华丽的601房间保留了原始的柚木墙裙。同层的内天井则改为一个怡人的庭院。
1922年的28号也是设备一流的办公楼。据英文远东时报报道,邮船公司在一楼营业,其余楼层用于租赁。大楼配备防火和通风设施,冬季用低压热水供暖,每间办公室至少有一个盥洗室。
这次改造的理念是保留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28号与许多外滩建筑一样是水刷石饰面,这种传统工艺用石屑和水等建材塑造出天然质感的墙面,既美观坚固,又耐用经济,上世纪初一度风行沪上。
1950年代,大楼的水刷石曾被部分更换。细心的改造团队发现初建时的水刷石色泽偏暖,而50年代由于工艺变化而增加了不少冷色调。最终他们采用粘结方法调和冷暖色调差异,让两种痕迹并存,最终的效果远看无差别,近看却能觉察到微妙的变化。
更有趣的是,大楼里还有1980年代的痕迹。1988年加建的一段楼梯设计有木质扶手和金属夹木条栏杆,配上米黄色水磨石地面,相当精致。这段散发浓郁80年代气息的楼梯移位后整体留存。
如今修复早已结束,但这座貌似平凡却暗藏美丽玄机的大楼仍在年轻建筑师的心中盘旋,特别是601室墙裙上雕刻的四枚符号——六角星、十字架、葡萄和新月。壁炉上方还有一个好似欧洲名门的族徽图案。
这些符号寓意何在,与邮船大楼的历史又有何关联?建筑师遍查档案也没有找到答案,萦绕外滩的谜团,又多了一个。
外滩28号(插图:邹勋 摄)
昨天:格林邮船大楼
今天:央行上海清算所
地址:中山东一路28号
建造年代:1922年
建筑风格:自由文艺复兴
建筑师:公和洋行